醫師壓力過大,行醫效率低下,倒楣的絕對是病人,因為「人人都需要醫師」,醫師是上帝差遣到人間為病人分憂解勞的天使,讓醫師有充足的休息,生活快樂,大家的健康才有保障。
文 / 鄭春鴻
你去看病的時候,有時會不會發現,你說的話,醫師好像都不感興趣。他甚至連抬起頭來看你一眼都不帶勁兒。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今年10月號的《內科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告訴我們,你的醫師可能有典型的倦怠症狀,他似乎也需要看另一個醫師呢!
這不是調侃醫師的研究,讀者也千萬不要把它當成「那是醫師自己的事,與我無關」,而必須要了解,醫師壓力過大,行醫效率低下,倒楣的絕對是病人,因為「人人都需要醫師」,醫師是上帝差遣到人間為病人分憂解勞的天使,讓醫師有充足的休息,生活快樂,大家的健康才有保障。
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研究。研究人員向超過7000名醫生發出了分析問卷,發現近一半抱怨情緒耗竭,對病人和工作環境感覺冷漠,成就感低。研究人員還比較了醫生與其他領域的近3500人的反應,發現在調整了如性別、年齡、工作時間和教育程度等變量後,醫生依然是更容易發生倦怠的。
最近10年的調查表明,倦怠——特別是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冷漠、成就感低這一系列表現——在醫學生和實習醫生中普遍存在。這些胸懷抱負的醫生中,有近一半在求學過程中陷入倦怠,迅速喪失了對他人的同情心,屈從於說謊與欺騙等有違職業的行為。
主持這項研究的是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Rochester)著名的梅耶診所(Mayo Clinic)的內科教授泰特·沙那非博士(Dr. Tait D.
Shanafelt)。
「研究發現,在越大型的醫療環境中,問題也越大。」沙那非博士說:「不是一些人面對壓力會變得行為渙散,或者沒法正常工作;我們要指出的是,每兩個已經熬過了嚴格培訓的醫生中就有一人出現了這些情緒問題,」
他說,這對病人預示了極高的風險,因為提供一線醫療保健專業服務的家庭醫生、急診室醫師和普通內科醫師中,有超過一半的人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倦怠。
「醫生們承受了重壓,弦已經綳得滿滿的了,醫生失去了動力。」他說,「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究竟是什麼讓醫師那麼累,那麼沒有成就感呢?這項研究指出,對美國醫師而言,有相當數量的醫生感到陷入困境,是因為他們能夠給予病人的時間太少,使他們感到挫敗;另外,他們要窮於應付保險公司或其他支付者,關於他們能夠給予什麼藥物或治療,這些規定和條例不斷變化,在在妨礙醫師們工作。
也許你會說,電腦不是幫上醫院很多忙嗎?但是許多醫師反應,電子醫療記錄確實帶來的效率提升,但是很快又被無數新衍生的必須在電腦上完成的行政任務所抵消,這同樣讓他們感到沮喪。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陳鵬宇表示,身處在台灣醫療環境的醫師們也面臨上述的狀況,面對來自各方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壓力大的環境下,情緒不定,就容易造成溝通不良與醫療糾紛。
這樣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美國醫師的心情沮喪和不快樂,是因為忙於太多的行政工作,沒有時間好像關心病人,這和台灣醫師的壓力來源似乎不太一樣,因為台灣醫師有「業績」的壓力,很多大醫院的醫師一診要看上百病人。
和信醫院的門診對病人最大的投資是「時間」。到和信醫院看病可以和醫師詳細的溝通,護理人員的衛教非常詳盡;病人服務中心、社工人員及現場志工對病人就醫過程的協助更是使命必達,凡此相當程度地減少醫師的行政壓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直接面對病人,為病人解釋病情。
其他醫院因為都實施「醫師績效」(PF)制度,醫師的看診量關係自己的收入,在不能減少醫師的工作時間或接診病人數量之下,醫師因工作量造成的壓力多少是他們和醫院「契約」的一部分,也就談不上如何「緩解」。
陳鵬宇醫師說,除了醫療環境上的改善之外,醫師們適時疏解自己的壓力與自我的情緒管理也相當重要。他說,這是一門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也許要改善台灣醫界面臨的「五大皆空」的大災難,除了醫療環境健保體質的改善外,醫師們適度的了解與抒解自己的壓力來源也相當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