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給錢還要對他說謝謝?.....小論營利事業與非營利事業


病人對醫師和醫院說謝謝的前提_應該是醫院和醫師沒有
把病人當成消費者_(鄭春鴻攝)
 當我們去菜市場買一條魚,付了錢之後,魚販會跟你說︰「謝謝」;當我們到夜市給人腳底按摩,按好了以後,按摩師傅會跟你說「謝謝」;。當我們每個月轉出一筆小錢,領養一位孤兒,你也許一輩子也不會見他一面,他雖然也不一定知道你無條件供應他的生活費,不過,他心裡會對你說謝謝。

文 / 鄭春鴻


誰會對誰主動說謝謝?

當你去醫院看病,一進診間,你通常會先主動打招呼︰「某某醫師好。」看完了病,護士幫你的傷口換藥包紮,臨走你會跟醫師護士說謝謝;而這時你也同時會聽到醫師跟你說謝謝嗎?你聽到的應該是「不客氣」才對;當你在課堂上發問,老師向你解說一道數學題要怎麼解,你聽了之後,不管懂或不懂,你都會說︰「謝謝老師。」你見過老師為你解答之後,還連連主動向你說道謝的嗎?當你在禮拜天上教堂,牧師對你說︰「現在我們來奉獻。除了當納的十一奉獻之外,我們也為建堂奉獻。」你把錢放進了奉獻袋,牧師為大家做奉獻禱告的時候會說︰「謝謝上帝賜給我們得獲財的能力。」他代表大家向上帝說謝謝,他有沒有向會眾信徒說「謝謝」?


兩種謝謝意義上是不相同的

事實上,魚販、按摩師和孤兒;醫師、老師和牧師,這兩組人都從為大家提供服務之中或你的奉獻中取得了金錢,為什麼前三者要對你說謝謝,因為他們把你當成「衣食父母」,你的消費讓他得以維生;而為什麼後三者在為你服務好之後,好像並沒有主動先對你說謝謝呢?而且這種情況好像不只在一國一地如此,文明國家在這事體上的普世人際關係似乎盡都如是。
或許你會說︰「我也跟魚販、按摩師說謝謝啊!」但你心裡清楚得很,你說的謝謝,只代表你的文明、風度和慷慨;;而他們跟你說的謝謝,是因為他們感謝你給了他酬勞,使他們有了收入,可以生活下去。這兩種「謝謝」,大家心知肚明是不同的。
或許你會說,補習班的老師或空中大學的老師有時候會說「謝謝收看」,但你很清楚,那不是感謝你的意思,而比較像一句「結語」;何況這句結語通常也不是「謝謝」,而是「今天就講到這裡」,顯然,有點像「講道」的意思。
或許你會說,醫師更應該感謝病人,沒錯,但那是哲學問題,病醫之間的關係如何如何的問題,事實上,醫護人員之於病人,總是以施予者、提供者及幫助者的姿態出現,這是全球性的。


職業的特質界定了人際關係

如果大家還要抬槓,那麼有一個更明顯的指標,或許就可以給上述「誰跟誰說謝謝」的詭局來一個定論。請問你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家醫院、學校及教堂的大門口、電梯間,見過像你在百貨公司裡見到的穿制服的小姐對你90度鞠躬,畢恭畢敬地說︰「歡迎光臨」、「謝謝光臨」、「謝謝惠顧」?
好像未曾見過。為什麼呢?其中一定有什麼理由是嗎?顯然地,這些讓他們習慣不會對服務對象主動地說「謝謝」的理由,一定也正是這個職業的特質。
醫院沒收你的醫藥費嗎?學校沒收你的學費嗎?教會沒收你的奉獻嗎?不,不但收了,還收得比別的行業要多。為了生病付得起醫藥費,多數人要一輩子繳健康保險費;為了讀書,尤其是讀私立大學,多人要助學貸款,一輩子還債;虔誠的信徒,不只金錢奉獻,還把時間、精神都奉獻給教會。這三種地方收了我們這麼多錢,為什麼他們不像百貨公司一樣派小姐站門口跟來來往往的病人、學生、信徒鞠躬說「謝謝」呢?


沒有把人看做「消費者」才配得冠冕

理由只有一個,就是這三種地方,理論上應該是不把他們服務的對象看做「消費者」。換句話說,他們提供的服務,相對於我們所付出的金錢,被定義成「非對價關係」,那麼,它是什麼關係呢?
這就直指這三種行業的本質,也就是從事這三種行業的人,應該以什麼心態來面對他們的服務對象。比如醫護人員不把病人當做「消費者」,因為病人是「弱勢」的一方,他正為病所苦,倘若醫者從利益考量,把病人看成一筆生意,力圖從病人身上謀取最大的利益,一定會有「趁火打劫」、「趁人之危」之譏。比如老師不把學生當做「消費者」,因為傳統給老師戴了高帽子,他們被賦予不只授業,還有傳道、解惑的責任。比如牧師不把信徒當做「消費者」,因為信徒是上帝交託給傳道人的羊,為心靈受傷的羊做醫治釋放禱告是為主做工。


自行降格為「生意人」應主動鞠躬

事實上,不應該把服務對象看成消費者的行業,當然不只如上三者。此外比如︰律師、法官、新聞記者,乃至於全體的公務人員,他們都不應該把服務對象當做「消費者」。你有見過警察抓到小偷,向遭竊的人家說謝謝嗎?
不過很遺憾地,今天,我們看到這些被我們點名應行公益的行業,一個個都已經質變了,當他們自行降格為「生意人」之後,社會給他們的冠冕應該要同時摘下來,他們並且要被要求在大門口派員對往來的「客戶」鞠躬說謝謝了。


醫師人格操守的嚴肅期待自古已然

我們先談醫業這一行。
古代自然崇拜和醫業合稱「巫醫」(巫姓的祖先乃古之醫者),華人社會自古對醫師的人格操守就有嚴肅的期待。
《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哲學家楊泉,在他的名篇《物理論》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
「用醫」就是指現在的「醫學生的甄選」,必須找有愛心的人,不但要聰明達理,而且要秉性純良廉潔,並為通情達理之士。至於「必選名姓之後」是古人深信門風家教影響個人。


不要偶爾治好一病就到處吹噓

醫術越高超的醫師越了解醫術的極限。《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換句話說,醫師不可能起死回生,而只能幫助本來就會活下來的人,使他們康復起來。
此在警醒醫者,不要偶爾治好一病就到處吹噓,高傲神氣。孫思邈在他的名著《備急千金要方》說︰「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讀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聲名,訾毀諸醫文自羚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育也。」孫思邈稱這種拿病人做宣傳誇耀自己的人為醫之膏肓者,也就是沒得救的人。


省病診疾詳察形候纖毫勿失

《備急千金要方》裡有一篇很棒的文章《大醫精誠》,文中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日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他非常生動地描述了醫師臨床的要求和必備的人格特質,必須做詳細的理學檢查,「詳察形候,纖毫勿失」,雖然要掌握治療的時間,但是必須鎮定,審慎思考怎麼做,倘若為了博得名聲,拿病人的身體做實驗開玩笑,則「甚不仁矣」。


醫者必須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不特此也,孫思邈十分具體地指出,一個醫者到病人家裡「往診」,必須要注意的行為細節,讀之令人肅然起敬︰
「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荐,食如無味,釀釀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离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孫思邈說,醫者到了病家,必須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目不斜視,。必須心記病家人人心情都不好,倘若傲然自得、談笑風生、吊兒郎當,則人神共恥。


古之醫家五戒今日讀之依然動容

相關的言論,也在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中《醫家五戒》一文可見︰
「一戒: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觀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慶棄,欲往而不往,不為平易。藥金毌論輕重有無,當盡力一例施與,自然陰騭日增,無傷方寸。二戒:凡視婦女及蠕尼僧入等,必候侍者在傍,然后入房診視,倘傍無伴,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誠窺睹,雖對內入不可談,此因圍閹故也。三戒:不得出脫病家珠珀珍貴等送家合藥,以虛存假換,如果該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自無疑謗,亦不得稱贊彼家物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樂登山,攜酒游玩,又不可非時離去家中。凡有搶病至者,必當親視用意發藥,又要依經寫出藥帖,必不可杜撰藥方,受人駁問。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請看,亦當正己視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見戲,以取不正,視畢便回。貧窘者藥金可璧,看回只可與藥,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報。」古之醫家五戒今日讀之依然動容。


古之醫者本來就是「非營利事業」

這一段文字,第一戒,開宗明義,可見古之醫者就是不折不扣的「非營利事業」。生意人一定是將本求利,怎麼可能不管病家給多少錢,都要給最好的藥?而且要隨傳隨到,不可以裝腔作勢,愛來不來的。第二戒在保護病人的隱私及醫者的誠正,指出醫者要潔身自好,為婦女病人做理學檢查,必須要有侍女在旁。第三戒,在警告醫者必須廉潔,到病家去,不要東張西望看到什麼珍物,就一直稱讚道好,如此就有暗示病家送禮的嫌疑。第四戒,此戒更加嚴厲,意謂既以醫為業,就要放棄一切娛樂,也不可「非時離去家中」,即不可沒事兒到處亂跑,免得讓病人找不到。以現在的標準,大概就是指醫師應該把私人的大哥大號碼公開給病人。第五戒,又見非營利公益之風,仁人之心。意指即使病人是娼妓,醫者也應該「視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見戲」不可以輕漫以對。


其間必有善念美意者也

龔廷賢:《萬病回春。雲林暇筆》裡,有著名的《醫家十要》也是可見古之醫者,除了專業知識、敬業精神之外,「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顯然不是一個將本求利的行業,而是一個公益的事業。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
二通儒道,儒醫世寶,道理貴明,群書當考。
三精脈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識病原,生死敢言,醫家至此,始稱專門。
五知運氣,以明歲序,補瀉溫涼,按時處治。
六明經絡,認病不錯,臟腑洞然,今之扁鵲。
七識藥性,立方應病,不辨溫涼,恐傷性命。
八會炮制,火候詳細,太過不及,安危所繫。
九莫嫉妒,因人好惡,天理昭然,速當悔悟。
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
古之醫者所學所施,與今日的醫學發達相較,自是不可同日而語。而今之醫學倫理,與古之醫者的「自律公約」其差別者幾希!何也?蓋改變的只是醫學技術,病醫的關係,以及醫業的本質,在今人古人的眼中,無論是價值觀或「施行細則」其實沒有多大差別。幾千年來,思想技能早就天翻地轉千百回了,亙古迄今,大家對醫業及醫者的期待頗多一致,其間必有善念美意者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