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好醫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白色巨塔也可以布置得很溫馨_不冷漠_(鄭春鴻攝)

黃達夫院長與期待當醫師的師大附中學生懇談。
 
記錄 / 鄭春鴻
 
  我期待適合讀醫的同學,因為參加今日的聚會而更堅信自己想走的路,這將是台灣民眾的福氣,也是你個人的福氣;至於因今天我懇切地說明,使你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走這條路的人,你的及早更弦易轍,台灣可能少了一個不快樂的醫師,但是會多了一位像李遠哲先生一樣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同樣也是喜事。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我心目中的好醫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第一,醫師必須有一種很快能和陌生人建立「互信」關係的能力。
  醫師每天接觸到的,有些是老病人,而大多是「陌生人」。這些「陌生人」可能是幾分鐘前在對面街口被汽車撞到的年輕人,也可能是在家臥病多年,乏人聞問的老人。醫師對這樣的陌生人,要使出一種特殊的能力,他必須在第一次見面很短的時間內,與一位「陌生人」建立起「互信」的關係。包括叫得出他的名字、接著迅速地瞭解他的症狀、參酌他的病史,指出令人信服的診斷與治療方向等。唯有如此,病人及家屬才願意聽你的話,吃你開的藥,接受你的手術。同時,醫師在接受這一位「陌生人」之後,必須立即建立起強烈的責任感,願意扛下照顧他的任務,絕不推諉。

第二,醫師必須有解決自己與別人的問題的能力。
  醫師必須有古道熱腸的性格,並且要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具有主動關心別人,並且為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人固然聰明,但是對人冷漠,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這樣的人是不適合當醫師的。有人認為對人熱情的個性是天生的,不容易學,恐怕也學不來;我則認為多數人經鼓勵之後,也可以做到。只是態度上做到還是不夠,必須經過內化,使自己真心服膺這樣的價值觀,才能行之久遠,樂在工作。

第三,醫師必須要有主動與人溝通的意願與技巧。
  現代先進的醫療是團隊的醫療,醫護人員要通力合作,才能照顧好病人。醫師必須與病人溝通、與家屬溝通、與同事溝通。我們可以說,醫業是一個講求高度溝通的志業。我們經常看到「溝而不通」的事例,有效的溝通必須講究技術,你要掌握適當的時機、使用適當的言語、清楚表明立場,並說明希望達到的目標,才不至於讓別人幫錯忙,或是幫倒忙。

第四,醫師必須要有一定高度的智慧。
  醫學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廣,越來越艱難,尤其是基因圖譜的逐漸完成,許多疾病都可以找到它經由致病的基因,找到它的病灶,而能準確用藥。當年我在台灣大學當醫學生的時候,抗生素只有兩種;現在至少有數百種抗生素。學醫的人當然不能死背,而是要瞭解它們的機轉和功能。
  比如這種藥的學名是什麼?在細菌繁殖的哪個機轉有抑制作用?血中濃度有沒有達成?藥物怎麼被分解?一天要用藥幾次?它的副作用有哪些?這些只是基本的認識,醫師必須掌握的還更複雜。
  因此,智商較低的人,顯然不適合當醫師;不過,智商要高到什麼程度才能勝任做醫師的工作呢?要不要到達諾貝爾獎的水準呢?要不要跟莫札特一樣呢?我想不需要這麼高。不過,我認為「悟性」很重要,換句話說,不但有智力,並且有一定的慧力。更淺白地說,就是隨時「聽得懂別人說些什麼」,這很不容易。

第五,醫師必須要有充沛的體力。
  生病是不挑時間的,女性分娩白天和深夜的機率是一樣的,醫師必須有廿四小時備戰的心理準備。醫師在三更半夜被病人叫醒,不但不能生氣,而且要快速「充電」,達到足以服務病人的「馬力」,這必須要有過人的體力、毅力與修養。因此,立志做醫師的人要從現在就開始訓練自己的體力,要經常運動。醫師如果自己弱不禁風,病人看了會沒有安全感。

第六,醫師必須要有強烈的正義感。
  醫師要有正直的性格,要不斷地修養砥礪自己,並且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不但自己不去做壞事,看到別人做了錯的事,還要有勇氣去糾正它,去揭發它。你看到別的醫師做了對病人不利的事,要警告他,要揭發他。如果是醫院的規定,導致讓你無法正確地、用心地去照顧病人,更應該去糾舉它,讓世人知道。美國的醫師誓約中,有一條特別指出,如果你發現你的同僚做出對病人不利的事,你要直接告訴他;倘若他仍不聽制止,你必須要讓別的同事也知道這件事。在我國,醫界很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去揭發醫界不公不義之事,多數人只是鄉愿,因為他可能也是這個陰暗面下的既得利益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