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說「真格的」!

如果玩部落格已經代表落伍了_那麼那些只會畫油畫
的人呢? 那些只會搖筆桿寫作的人呢 ? 他們不都成了
石器時代的人了? ( 圖為畫家呂月華的油畫作品_
鄭春鴻收藏 )
 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談部落格的「人格特質」

/ 鄭春鴻

我對部落格的推崇和讚美,早已經寫在2009年我初次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藝術文化類」部落格(進入決選)時,依主辦單位的規定要寫的一篇入圍感言,題目:<私人生活史正式躍上人類歷史>。後來我在台灣南北做了三場演講,都在告訴聽眾,部落格的出現在人類的「史學史」上應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鼓勵人如何去經營一個自己的部落格我尤其特別鼓勵癌症病人為自己做一個部落格,因為癌症病人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畏縮」,但卻需要適度的社交,這種虛擬的媒體,正好符合癌症病人的需要,可以在部落格上關心病友、分享生命經驗,但又覺得很自在、很安全、很快樂。
當我歌頌部落格的聲音還繚繞在自己的耳際,後腳跟馬上被部落格的「下一代」踩住,它們正是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者流。這種「廁所文學」式的網路新興媒體,就像火箭一樣,一衝就成了網路新貴,全世界的年輕人全都進了它們的網羅。

「老爸!你落伍了!我們已經不上部落格了。」當我問女兒,為什麼她的部落格最近都沒新東西時,她告訴我,他們年輕人已經早就離開部落格了。
我沒事兒也上去看看,心想,難道應了崔健的老詞兒:「我不是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怎麼會一下就變天了呢?最後,我終於在很認真地逛了一陣子臉書之後,才了解這種和「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偶爾探個頭「你一言或一句」的媒體,為什麼會變成世界媒體的主流。
在這一次部落格「入圍報告」裡,我希望探討一下從部落格到臉書推特這樣的媒體,在書寫私人生活史上呈現了那些現象,以及它的內在意義。
 部落格是一個新玩意兒,我們先看看維基百科 (Wikipedia)怎麼定義它:
 「部落格或網路日誌(英語:Blog,為Web Log的混成詞),中國大陸譯作博客,台灣譯作部落格、部落阁,馬新譯作部落,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圖片或影片的網頁。部落格上的文章通常根據張貼時間,以倒序方式由新到舊排列。」
 「許多部落格專注在特定的議題上提供評論或新聞,其他則被作為比較個人的日記。一個典型的部落格結合了文字、影像、其他部落格或網站的超連結、及其它與主題相關的媒體。能夠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是許多部落格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部落格內容以文字為主,仍有一些部落格專注在藝術、攝影、視訊、音樂、播客等各種主題。部落格是社會媒體網路的一部分。」
 我們若從部落格為什麼會出現,就比較更進一步了解部落格的本質。原來,部落格就像一個簡易的套裝網站,最早它是提供一種線上的簡易架站功能,給絕大多數不會設計網頁,也不知如何架設網站的人,但他們希望自己也可以輕鬆擁有一個網站,並有簡單的後台管理介面隨貼隨上,隨編隨上。
在此之前,要做一個網站必須要學會網頁設計軟體。並且要購買虛擬空間,將網站的頁面送上伺服器。這個門檻太高了。
部落格一出現之後,立刻大受年輕人歡迎,因為他們把部落格看做是自己的「電子名片」,幾分鐘的設定,他們在虛擬世界裡就有一個「自己的家」,他們可以在上面和很多人交朋友,他們可以把自己剛剛用手機拍好的相片、影片統統上傳到部落格上去。有了部落格之後,原來每天check e-mail的年輕人,都不再使用e-mail了,因為部落格的功能不只可以即時寄信,也有即時語音。
老媒體人經常患的毛病是什麼事情都「相當然耳」,對於自己的判斷太過有自信。其實對新事物的判斷,老媒體人往往是看走眼了。部落格的發展史也許就是一例。為了得到比較接近真實的答案,我幾次和我兒進行交談,今年夏天他就要到大學去就讀多媒體設計系了。他們這一世代的年輕人是典型的「網路重度使用者」,最了解網路使用者的心情。
「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已經很難用文字來表達思想了。」他說:「他們過去上部落格,通常只是在MSN上掛太久,或是看網路下載的電影看太久,想要休息一下,才到自己的部落格去。按下「交友」鍵。找找看哪一個妹比較正,哪一個妹的自拍照片好看,然後上請去跟她打屁。」
文字與書寫做為文化傳承的主流工具,在廣播電視興起之後已節節敗退,能夠網路傳播剛剛出現的時候,因為大家熱衷於電子信的寫作跟發送。似乎有迴光返照的現象。頻寬變大之後,傳送圖片和聲音,影像的速度加快,大家又恢復使用網路視訊來通訊,文字的使用終於又退位成為輔助功能。
他說:「偶爾他們才在網誌上寫幾件事。一個事兒通常寫不超過一百字,似通不通,用的是火星文(等於是年輕人的隱語)」。他們比較熱衷的,反而只會在相簿上貼一些剛剛用手機拍的照片,但很少有系統地去介紹這些相片的故事是怎麼回事。」因此當我們造訪一個年輕人的部落格,我們立刻會發現除了部落格提供的原有格局之外,裡面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一看的內容,除非你對格主的點點滴滴特別感到興趣,比如他()是你的戀人,否則大概不超過一分鐘,你就想要離開這個部落格了。
「臉書和推特的出現,基本上沒有什麼創意,他們只不過是把年輕人在部落格上的經常使用的功能,集中在一起。」他說的和我的觀察的意見相同:「只因為部落格的『類網站』功能他們用不上,他們要的只是和同一掛的朋友探個頭,打個屁,「人生不要那麼嚴肅,別那麼緊張。」或許他會這麼告訴你。
我們從媒體的功能來看,一個部落格幾乎等同於一個網站,網站常設的功能,包括文章相片影片的編輯、選單編輯、討論區、留言版、全文檢索等,除了購物車、物流金流及後台庫存管理、會計管理等較複雜及個人需求的功能之外,部落格可以說就是網站。
網路出現之前,我們生活在大眾傳播的世界裡,網路傳播進入生活之後,「大眾」傳播解構為「分衆」傳播,但這只是在技術層面上。因為,從網站的出現,到.com的發燒,網路新貴的掘起,網路傳播雖然火紅,但是架站以及網頁設計的門檻仍高,有網站的除了公司行號,花得起錢找人做網站的人,以及一些有技術但沒有「內容」(content)的電腦新貴個人之外,一般個人是玩不起網站的。
部落格的出現,網站傳播才真正「飛入尋常百家姓­」,因為只要你會基本的上網,「會填表格」就可以在十分鐘之內建立自己的虛擬空間,並且送上第一篇你寫的文章和相片,同時邀請朋友進站參觀。此時,人類的傳播史才正式從「大眾傳播」走進「分眾傳播」;人類的歷史才真正從帝王將相,菁英份子的歷史進入私人的平民歷史。這是多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你不經意寫的一篇文章、不經意拍到的一張相片,在一夕之間,引來全世界幾十萬、上百萬的人來觀看,而你不過是把它貼在你的部落格上,一塊錢廣告費都沒花到。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女人徐靜蕾的部落格「老徐」http://blog.sina.com.cn/xujinglei  竟有上億人次的人造訪。
到目前為止,我沒看過對部落格有比較周延的定義。我們還是先看看民間的百科全書Wikipedia怎麼寫;
  「部落格有許多種類。種類不只是根據內容,同時也根據編寫部落格的方法區分。個人部落格:個人部落格是個人持續性的日記或評論。它是最傳統常見的部落格。個人部落格作者一般注重部落格的內容,即使他們的部落格從來沒有被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閱讀過。部落格經常不只是一個溝通的方法,它們成為了一種反映生活的方法或藝術創作。編寫部落格可以抒發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很少個人部落格出名和成為主流,但一些個人部落格很快就聚集了許多讀者。公司部落格:部落格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作為私人用途,但也可以作為商業用途。用於公司內部,以增進聯繫和文化,或對外作為行銷、品牌推廣或公共關聯等目的,稱為公司部落格。依照內容分類:一些部落格集中於某一個特定的課題,如政治部落格、圖片部落格、視訊部落格(播客)、旅遊部落格、居家部落格、時尚部落格、專案部落格和教育部落格。」
  如果我們把以上這段文字的「部落格」置換成「網站」,是不是也說得通呢?倘若說得通,那麼這樣的定義就沒有意思了,因為沒有把部落格的特質標志出來。
  部落格的出現,最重要的不特別在它沒有門檻地徹底解放人類思想自由史上有形無形的禁錮,因為有些地區仍然還在用國家的力量去剝奪這項權利;它的出現特別有意義的地方是它讓「個人生活史」加入史料之中,而將「網站」和部落格做出明確的區分,在於彰顯部落格在此一意義上的的重大成就,也代表歷史書將 在這個意義上產生變革。
部落格應該是一個什麼東西?本來是由使用它的人一起來成就的,好事者不必去規範它,也規範不了它;不過,直到現在,部落格的發展因「臉書推特」型式的新媒體的出現而有式微之勢;反而一些商業網站因它原先塑成的「個人色彩」而利用它成為置入性行銷的工具。在「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今年又張舉霍霍的旗幟之際,我很樂於根據個人對部落格的觀察與關注,對部落格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做以下的界定:
1.     部落格應該是非營利的:部落格主要在表達個人的理念,這個理念可以是生活的、思想的、學術的;但我主張不把營利導向的內容列入部落格的行列,雖然一個營利事業是可以很輕易地在他的官網之外,做幾個部落格,佯裝成消費者的意見,刊一些「開箱文」之類的置入性行銷報導,這不只是誤導讀者、也有欺騙讀者之嫌,這一類的部落格正破壞著這個原屬個人媒體其非營利的「起初之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發現一個部落格,有意無意地,目的就在賣東西給你,那麼它就不是「真格的」。
2.     部落格應該是個人色彩的:部落格是存在於宇宙軌道中一顆獨立思維的行星,它的中心應該就是格主個人,的它不取悅於任何人和團體,它只求徹底地展現格主的思想,它不考量得失,只求發表。在google這樣強大的搜尋工具的並時出現下,「個人聲音」不再只是站海德堡公園的肥皂箱上喋喋不休;任何一個再卑微的個人所說的話、所寫的一段文字,在送上網路世界之後約一至兩周,就可以在google上被找到。這兒所說的一個人,不是死板地認為一人以上的兩人、三人就不是「真格的」。但為了珍惜它是一顆思維獨立的行星,如果我們發現一個部落格,它想改變個什麼,還得「開會決定」的話,那麼我們就不能認定它是「真格的」。
3.     部落格應該是賓主分明的:做為一個網路媒體,部落格不可能沒有討論互動的功能。但是因為它更是格主展示個人理念的平台,因此在內容的編輯上,部落格應該是賓主分明的。比如,我們上臉書,會發現自己的基地,有一群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和朋友的朋友說三道四,一扯就扯了好幾頁,令人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部落格的主題吸引網友,當然會有人來造訪留言,甚至成為某項議題的熱門討論平台。但是格主有義務對這些外來的意見進行編輯,讓它看來不但不離題,而且容易理解閱讀,更重要的不能反賓為主,把原本要討論的主題擠壓下來。換句話說,如果你看到的部落格是這種反賓為主的編輯風格,那麼我們就不能認定它是「真格的」。
4.     部落格應該是文與圖並重的:部落格之所以被年輕人冷落,而有式微之勢,主要是年輕人不太使用文字,這正好顯示部落格的特質。部落格應該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至少也要做到文與圖並重。文字做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記錄工具,不可能說放棄就放棄的。部落格要展現格主的思想,不可以自外於書寫歷史之外,而以聲音與圖像來表達。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發現一個部落格,每一新貼作品裡面都沒有幾行字,那麼它就不是「真格的」。
5.     部落格應該以格主的自創內容為主的:大家都知道,網路傳播最大的特色就是超連結 (hyperlink),以YahooGoogle來說,除了一些自我介紹的小量資料之外,它們幾乎沒有「自創內容」,而都是以超連結的方式,和關鍵字相關的網頁進行連結。臉書以是如此,你可以在臉書上一筆一筆地上載你的某些文章,但是它並不提供你全文貼上,只提供超連結回到你原來貼文的頁面。部落格的出現,一開始就不是如此,它提供的多面相的,多媒體的上傳機制,格主可以在這一個園地完整地介紹自己。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發現一個部落格,格主的「自創內容」不多,那麼它就不是「真格的」。
部落格的定義雖然並非不能改變的,但是當我們將部落格和它的前世代「網站」,以及後世代「臉書推特者流」做了意義上的比較之後,我們確實能更體會到還原它的原始風貌,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事實上,現代部落格確實是線上日記演化而成的,在線上日記中可記錄個人的生活和圖片。而大部分作者稱自己為日記作者或記者。1994年,當Justin Hall還在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就讀的時候,就開始編寫個人部落格。目前普遍上認為他是最早的部落格作者之一。如果我們在部落格已經不那麼夯的現在,仍然要舉行一個「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這樣的活動,把什麼是部落格定義清楚是很有意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