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現代利未人

 
文 / 鄭春鴻

《聖經》摩西五經中有《利未記》。根據記載,利未人是負責以色列人的祭祀工作,不參與分配土地。後來,所有的祭司都屬於利未支派,他們的工作是協助料理會幕,並向百姓講解律法。《申命記》說到:「祭司利未人,利未全支派,必在以色列中無分無業;他們要喫用獻給耶和華的火祭和祂的產業。」
現在,利未人一般指的是教會的神職人員,包括牧師、傳道人及全職同工。他們的薪俸都來自教友的奉獻;不過,雖然他們並沒有被約束不能擁有屬世的產業,但是他們的收入通常都很低,過著接近清貧的生活。

我常會把「利未人」和現在正在非營利機構工作的人聯想在一起。利未人對神忠心;現代從事非營利事業的人,他們做的是公益事業,直接對社會大眾忠心,事實上也是為神工作。
在資本社會裏,要吃好用好的,必須付出較高的代價;要殷勤的服務就需要較多的人力,這種「有錢好辦事」,「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觀念,已經成為資本社會的遊戲規則。不過,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套著這樣的觀念?
比如主持一個教會,或是辦一所學校,或是經營一家醫院,如果套上這樣的觀念,你會覺得如何呢?
當教友想尋短,到教會求救於牧師,牧師可不可以對教友說:「現在我正為教會的大客戶禱告,你得掛下周主日的號。記得,你們要想多得到上帝的祝福,就要多奉獻。」醫師或護士可不可以對流血不止的病人說:「讓我先查一下你的銀行信用記錄,我才要幫你包紮止血。」學校可不可以對學生論件計酬?比如老師批改作文,仔細批改每件50元;粗略批改每件10元。並且對學生說:「你們要學得更多,就應該多付錢,要我開金口,每一句都有定價,貴一點的,老師會比較用心幫你的忙。」
如果你對上述的情節感到不可思議,覺得不倫不類?那麼,你就得承認我們的社會確實有某些特別的職業是不能套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觀念。醫師為人看病不能只看三分鐘,不能只看一半,要不要繼續看下去,不可以用金錢來決定。如果醫師不同意這樣的說法,那麼他必須心裡有準備,學校只教「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於其他七家為何許人也,當他在介壽國中讀書的兒子想知道時,老師可以要求額外收費,多知道一個柳宗元要多付十元,三蘇一起介紹可以打折,算廿元。
這些不能「看錢辦事」的職業不只包括上述的牧師、神父、醫師、老師;應該還包括律師、法官 (檢察官)、新聞記者,甚至包括食百姓俸祿的公務人員等,也就是我所謂的「現代利未人」。然而,他們的工作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他們的工作和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
和現代利未人見面時,往往是一個人最倒楣的時候。比如生病看醫師、犯官司找律師,上法庭見法官、書讀不好或品性不好接受老師的教誨等。現代利未人的工作都代表一種普世的價值。比如神職人員→悲憫;醫師→博愛;老師→真理;律師、法官、新聞記者→正義等。他們的工作內容,與「消費者」往往有「知識不對等」的關係。被服務的人不太清楚他所得到的服務好到什麼程度,壞到什麼程度,因為要瞭解服務內容有一定的門檻。而當他們把工作搞砸了,他們都可以有一大堆理由推卸責任;並且說成別人的錯。
同樣地,一個現代利未人之所以被人所敬重,也正是因為以上的緣故。他不爭功、不諉過,他在苦難中給人安慰;他在孩子學習有障礙以及對人生感困惑的時候為他指點迷津;他在正義快要沉淪的時候力挽狂瀾。
利未人表面看來好像沒有產業,其實是有,而且樣樣都有。
「從前耶和華藉著摩西吩咐給我們城邑居住,並城邑的郊野、可以牧養我們的牲畜。於是以色列人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從自己的地業中、將以下所記的城邑、和城邑的郊野、給了利未人。」慈愛的神絕不會不顧念利未人,祂必會將至好的給他們為賞賜。
這也就是為什麼羅慧夫醫師會說:「做醫生是一種福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