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同情可以學習嗎?


文 /  鄭春鴻


癌症專科醫師經常有一個難以「看得開」的問題:「我應該對病人『太』好嗎?」面對一個不容易克服的疾病----癌症,癌症專科醫師應該把所有的「壞消息」都先講清楚呢?還是每一次都「語帶保留」,都給病人「希望」,尤其對癌末的病人,這些「希望」會不會變成病人及家屬事後的「抱怨」呢?
與病人感同身受的同情心(empathy)一直被認為是人文關懷的精髓。最近的研究也顯示,這種同情心帶來的益處遠遠超出了診室的範圍。醫師的同情心越強,醫療失誤也就越少,病人恢復越好、滿意度越高;同時也減少了醫療索賠事件,讓醫生的心情更好。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報導指出,但是,當醫院開始要求把同情心作為醫療的核心理念以及所有醫生必須達到的學習目標時,即使是最熱心於此的支持者,也不免被一個疑問所困擾:「同情心,能『學』得來嗎?」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診斷科詹光裕醫師說:「同理、同情心是可以學習的,過去六年,我們帶領醫學院五年級的學生學習如何接觸病人,並且透過醫學人文研討會與學生討論如何處理碰到的困難狀況。經過師生們的意見交流,我們發現學生們都很喜歡能夠幫助病人,這其實也是病人及家屬相當需要的協助;而且幾乎很少學生被病人或家屬拒絕。很多精彩的互動常常讓老師們也感受動不已。」詹醫師同時也是和信醫院醫教會的主委。
他特別指出,最近,在當代醫學月刊上登載的文章,有許多都是這些同學的親身經歷。我們相信越早體會同理心,越能成為好醫生;醫病互動良好,對成功的治療絕對有益。無論科技如何進展,最基本的面對面溝通還是最讓病人感受深刻的!
的確,親近病人、了解病人、關心病人,進而為病人解決問題,都是醫護理人員應該做的。問題在於如何親近?如何了解?如何關心?怎樣才知道病人最在乎的問題?醫護人員應該怎麼開口?怎麼表達呢?這絕不是靠教科書學得來的。
詹光裕醫師說:「透過一個接一個實際的人生故事,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醫生;病人及他們身邊的事,是最好的老師和教科書!」從醫界前輩刻骨銘心的故事,以及自己的身體力行,或許才能比較清楚面對一個情緒壞透了的求援病人,應該如何不厲,內不荏地,溫和而代有勸勉地說該說的話。這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詹光裕醫師指出,越早體會同理心,越能成為好醫生;醫病互動良好,對成功的治療絕對有益。無論科技如何進展,最基本的面對面溝通還是最讓病人感受深刻的! 
事實上,有些對工作熱情無限的醫師,病人卻經常投訴他,因為他總是在需要字斟句酌的時候,不得不冒出唐突之詞;在話題沉重時,為了緩和氣氛兒言辭輕率;而在必須對病情告知委婉道來時,不由自主地直言快語。
比如該怎麼對一位患糖尿病的高齡病人說:「我得把你的腿鋸了」,而不至於嚇壞病人及家屬呢?
「病情的告知」,尤其是「壞消息的告知」這真是比醫學更困難的功課啊!口拙的醫師可以經由訓練而有所改善嗎?醫病的溝通,醫師除了在說話的技巧要加強之外,還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精神科「同情與關係學(Empathy and Relational Science Program)項目主管海倫·里斯醫生(Helen Riess)設計出了一套「醫師同情心訓練模塊」(training modules),希望對如何處理高度情緒化事件,給醫師一些幫助。
其中有一節課是讓醫生們觀看一段診室的影片,幫助醫師來辨別一位病人生氣、輕蔑、高興、畏懼、驚訝、厭惡和難過時的表情。
里斯醫生找來100名實習醫生進行實驗。首先,她們讓病人對這些醫生的同情心進行評估,標準包括:醫生是否能讓病人感到自在、不拘束;是否顯示出了關懷、憐憫之情;是否可以完全理解病人的擔憂。然後,讓其中一半醫生參加同情心培訓。兩個月後,另一批病人對這100名實習醫生的同情心重新進行了測評。結果發現,培訓過的醫生其同情心及相關行為有明顯進步,而未經培訓的醫生則表現得還不如兩個月前。
相比之下,上過同情心課程的醫生更少會打斷病人的話,與病人有更好的眼神交流,當病人發怒、沮喪或煩躁不安時更能保持鎮定。
 「人們傾向於認為同情心是天生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里斯醫生說:「其實不然,同情心是可以被教會的,(通過學習)是能夠進步的。」參加過同情心培訓後,一位曾抱怨被工作搞得精疲力竭的醫生說:「我好像又重新喜歡上我的工作了。」
這項研究的設計,最特別的地方在裁判是病人,不是醫生自己。她們還準備擴大研究規模,為更多的醫生、護士、醫師助理和其他醫務工作者提供同情心培訓。
外科醫師Pauline W. Chen說,為了要測試這種「同情心訓練課程」有沒有效,她特意面朝病人坐着,而不像以往總盯着電腦;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留心課上教過的一些不易察覺的手勢和音調變化。「剛開始還挺困難,我的大腦在處理這些額外信息的同時,已然塞滿了各種可能的診斷與治療方案。」她說:「不過後來就嘗到樂趣了,回歸這種專註的一對一交流能夠將我帶回到醫學最初的本質。」
一位病人在離開前把Pauline W. Chen醫師拉到一邊說:「謝謝你醫師,從來沒有人這麼認真地聽我說話。」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在7年前,才讓電腦進入診間。之前,從創院到第15年,和信醫院的診間都沒有電腦,甚至沒有X光的看片器,因為黃達夫院長希望創造一個病人醫師「面對面」,沒有其他干擾的看診環境,也不希望醫師看X光時的表情會嚇著病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