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慢活主義的聯想

「慢活」並不是主張做每一件事都慢吞吞的,而是要脫離做為速度的奴隸,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自己也活得更美好。
 
文 / 鄭春鴻
 最近全球刮起一股「慢活主義」的新風潮,推行著慢食、慢工、慢動、慢性、慢療,和慢閒運動;主張以一種正常而平衡的速度生活著。心理醫生把追求慢活叫做「找到你心中的烏龜」(find your inner tortoise)。
 「慢活」並不是主張做每一件事都慢吞吞的,而是要脫離做為速度的奴隸,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自己也活得更美好。「慢」字主是針對一切講速度的現代生活的反動;比較正確的慢活主張,應該是該快則快,能慢則慢,也就是以音樂家所謂的 tempo giusto 以正確的速度來過生活。
 慢活主義最重要的核心是建立一種歸屬感,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大家太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這樣的觀念已成了普世的價值,全人類沉溺在快速文化久矣,也為追求速度付出慘痛的代價。


(圖片說明)讓我們學習天邊的那一朵結實的雲 慢慢 慢慢移動 有動就好 (鄭春鴻攝於內蒙古 )


 現代人越來越冷漠,跟我們每天相遇,只說句「嗨」,幾乎沒有互動的人,竟好像佔了大多數。 這裡所指的互動,還不只是雙方談事情而已。比如,當你打開電話號碼簿或名片冊,這些人都跟你談過事情,他們都跟你曾經互動,但,他們都可以稱為你的朋友嗎?你瞭解他嗎?
 醫療體系也不免陷入這樣的迷思,台灣的醫師和病人好像是盲目的約會,三分鐘看一個病人,結果使病醫的關係一直降溫。一個好醫師的條件或許很多,而如果某醫師看病從年輕看到退休,說出名字的病人屈指可數,他可能一輩子只在「看病」,沒有看「病人」。按小說家黃春明先生的說法,他不是醫師,只是生產線上的女工。和信醫院的醫護人員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們可能是台灣叫得出最多病人名字的白袍使者。
 前些天,我到台北一家大型教學醫院探望病人。一位年輕的醫師拿了好幾張同意書要病人家屬簽字,口中一直唸唸有詞:「社會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什麼都要簽字,以後我幫你打針之前,也會要你簽字,因為病人會告我們。」這位醫師心靈的受傷溢於言表。在場人士聽了無不愕然互視,但噤聲不語。病醫之間不能互信,倒楣的還是病人。究竟是什麼釀成這樣的災難?當然大家都有責任,而醫界必須自省的正是快速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掛帥;而病人沒有給予醫師應有的尊重,把醫師當生意人,把看病行為當成一般交易,都值得深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