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怎樣做個好病人?


病人如果不相信醫師_治療就
無法進行(鄭春鴻攝)

自己的身體要自己做主,不要事事讓醫療機構或醫療人員幫您決定。好病人應當不要怕羞不要害怕,要跟醫護人員充分地交換意見,要問他們問題。

整理 / 鄭春鴻
鄭春鴻主任 (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 ):病人都希望找到好醫生,醫生也希望遇到好病人,能夠幫上他的忙,請問您心目中的好病人都具備哪些條件?
蔡繼志顧問:首先,我們都是病人,至少遲早都是病人,怎樣的病人才是好病人,那這個問題非常大、又廣又複雜。每一個人生下來,就要產科醫生接生,他生下來那一刻就是病人。生下來以後,產科醫師要割他的臍帶,然後送給小兒科醫師,又是小兒科醫師的病人,所以人生下來就是病人;人老了,最後一段路程要走,臨終前後,也經常是病人。從生到死,生命的每個階段,當然也是病人。所以,不管你是醫生也好,你是總統也好,還是賣菜的阿婆都是病人,所以這個問題很複雜很廣很大,無法一言以敝之。

好病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相信醫師

個人認為,怎樣做一個好病人不是一個只從病人角度看的單獨事件,而是有很多事件跟它綁在一起;易言之,一個病人會不會變成一個好病人,極大的因素是受到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影響。此外,他也會受到社會提供的醫療資訊的影響,當他讀到媒體發表的好的醫療資訊,使他對健康有正確的觀念,他就比較容易會變一個好的病人。
正因為它不是一個單獨的事件,很多的影響也阻礙了我們成為一個好病人,比如病醫之間的知識不對等,使病人對正確的資訊十分仰賴醫護人員,而倘若醫療機構醫療人員為了自己私利,然後給一些不確實的或模稜兩可的訊息給病人,就會阻礙了我們成為一個好病人。
正確的醫療資訊與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病人接受了正確的醫療訊息後,一旦生病,第一要信任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相對的醫療人員跟醫療機構一定要尊重病人,尊重病人的隱私,醫療機構有完全保密的責任,完成不能公開。在互信的基礎上,病人要將全部真實的完整病情,毫無保留地告訴醫療人員和醫療機構,病人跟醫療機構人員在互信的交流下,醫師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有正確的診斷才有正確的治療,也才會有好的成果,我認為好病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相信醫師。

好病人要有基本的健康知識為自己做主

做為好病人的第二要務,就是應當要有基本的健康知識,自己的身體要自己做主,不要事事讓醫療機構或醫療人員幫您決定。好病人應當不要怕羞不要害怕,要跟醫護人員充分地交換意見,要問他們問題。本院訓練醫療人員要求大家要很耐心的,即使病人問的問題再小,也不能取笑病人,要好好地跟病人解釋病情,社會的要求、道德的要求、醫療倫理的要求,都賦予醫療人員極大的責任與期待,要我們跟病人好好的解釋病情。所以做好病人,第二個就是要問問題,不要怕,病醫之間有了好的交流之後,就要相信醫療人員的診斷及治療方案。

好病人要遵從醫囑才能有好的治療

做一個好的病人第三個任務是要遵從醫療人員、醫療機構的醫囑去做,因為遵從醫囑才有好的治療結果。相對地,醫療機構、醫療人員要設有一個機制,在這個治療當中如果發生了問題,病人必須可以隨時聯絡上這醫療機構及醫療人員。醫療人員有義務向病人保證自己或代理人隨時可以讓病人找到,唯有這樣,病人才會相信醫療機構;萬一有什麼治療中不良的反應,隨時可以獲得援助,這樣就病人才會遵從醫囑。

醫師要詳細解釋病情鼓勵病人發問

鄭春鴻主任:您一生有一大部分是在美國行醫,有一部份是在台灣,請比較美國的病人跟台灣的病人,在您定義的好病人標準上,他們分別的表現如何?
蔡繼志顧問:我很幸運可以在兩地為病人服務。在國外三十幾年,在台灣差不多八、九年,實際上國際間就常見疾病而言,90%的病人都是一樣的,傷風感冒、月經不順,台灣人有的毛病,美國人一樣有。但是得的同樣的病,一般來講,美國病人比較會跟醫師仔細敘述病情,還會問醫師怎麼樣治療,然後真的會遵從醫囑。
這種比較有「說病」的能力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美國醫學相對比較進步,醫學的教育、醫師的倫理教育也比較注重,他們對病人及病情真的非常的保密,給病人的衛教、花的時間也很多。在這麼好的一個環境下,大部份的外國病人是真的都會遵從醫囑。從國外回到台灣,這八、九年的時光,對台灣的醫療環境多少有耳聞,台灣醫師的看病習慣,跟國外不一樣,通常門診時間很匆忙,一個病人只看五分鐘、十分鐘。雖然大家知道五分鐘、十分鐘根本沒有辦法和病人有很好的交談,但是因為時間的壓迫,所以醫療人員要做很快的判斷,這樣很快的處置,就難免會有疏忽,病人假如回去遵從醫令,結果療效並不好,他就會開始慢慢的懷疑,「這個醫療機構,這些醫療人員到底做得對不對?」,他就會慢慢變得不相信醫療機構跟醫療人員。
不過,根據我的觀察,台灣也是有很好的病人,這就是雙方面的,醫師假如好好的跟跟病人解釋病情,並鼓勵他發問,告訴病人隨時有什麼問題,可以打電話給我祕書,也可以E-mail給我們,都可以得到回覆。當醫師用這種的態度對待病人,病人態度就真的有可能變成一個像國外的好病人一樣。

不正確的資訊反而比沒有資訊更壞

鄭春鴻主任:現代人哪裏不舒服的地方,會立即到網站上面打幾個關鍵字,先了解一下相關的疾病。網路的資料有很不是那麼嚴謹,請問病人自告奮勇從網站資料的了解病情,你有什麼建議?
蔡繼志顧問:醫療網站以後應該由一個比較具公正力、有公眾信任的團體來做評鑑,告訴大眾某一網站值得「被相信度」為百分之多少,這樣就很好,但是就我知道,現在是沒有這種機制,就是說你自己上網去找的話,那有時候會找到不正確的資訊。而有時候不正確的資訊反而比沒有資訊更壞。不過只要熟稔網路搜尋技巧,有足夠的普通常識,應該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很多可用的醫學資訊。
鄭春鴻主任:哪些病人在尋醫的過程中,比較容易遇到挫折?
蔡繼志顧問:有時候我們難免會聽到同事談起某位病人對他的疾病的期待非常的高,比如對於某種現代醫學沒辦法治療好的癌症期待過高,一定醫師幫他治療好,假設醫療人員又不跟他好好的解釋,中間又不幸發生什麼併發症,就會發生衝突。本院的醫師都會花較多的時間,用正確的知識跟病人溝通,跟病人的家屬關係人溝通,使他的期待是合理的,這樣就有可能把所謂的不合作的病人變成一個好病人,我想把所有「難溝通的病人」變成好病人是醫療機構醫療人員的責任,我認為沒有一個病人是不好的病人,即使是一位特別難溝通的病人,他也有權利被好好照顧。

越了解病情越有潛能變成好病人

鄭春鴻主任:您行醫也三、四十年了,過去的醫師多少有一種父權思想,尤其是台灣醫生,您認為以前的病人和現在的病人比較起來,病醫之間的互動有什麼改變?
蔡繼志顧問:時代的進步,資訊方面的進步,使醫療知識不再是醫療人員或機構專有的。現代人除了金錢以外,最關注的大概就是健康,所以多數的病人會各方面去找尋醫療資訊,我想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愈了解病情的病人就可以更有潛能變成好病人。所以病人有什麼疑問,我都會跟他解釋,同時我常常還會再追問你還有什麼疑問?我儘量用種種的辦法解說,用講話也好,用畫圖也好,用影像也好;倘若病人閱讀英文沒有問題,我就會多找一些資料送給他,雖然他不是醫療人員。
愈了解病情愈了解醫療知識的病人會是很好的病人,醫療知識不應當只是醫療人員擁有,以前醫師對待病人用父權式的態度基本上是不對。所以現在是變成說,我們跟病人,我們醫療人員當然比較專業,我們知識比較多比較正確,所以我們給病人很好的資訊,他自己也從其他地方得到資訊,病醫互相交談、互相交流,共同的達成一個結論,我想這才是一個很好的病醫關係。

病人要跟醫療人員跟花時間跟機器花時間

鄭春鴻主任:台灣的醫療環境,實在很有可能造成很多「不好」的病人。在這八、九年來,你看到哪些行為根本就是在製造「不好」的病人?
蔡繼志顧問:本院的名譽院長宋瑞樓教授抓到最基本的原因,醫師要花時間在病人,沒有其他的方法,就是這樣。台灣的醫師給病人的時間太短了。現在的疾病的種類、疾病的複雜性比三、四十年更多更複雜。三十年前因為疾病種類很少,那時候只花五分鐘,你現在相對就要花十分鐘,但是以前的醫師給病人的時間反而比較多,現在給病人的時間反而更少,這個不對,所以最基本做醫師就要花時間給病人,沒有什麼好方法。問診要時間,跟病人交談訊息要時間,給病人衛教也要時間,跟病人討論達成一個共同的意見,同意這樣治療這可以接受,更要花時間。很不幸地,很多台灣的醫院,沒有把這種基本的要求看成要件,他們就用動不動就做這個檢查那個檢查,讓病人跟機器花時間,這不對,病人一定要跟醫療人員跟花時間,不是讓病人跟機器花時間,這是錯誤的觀念。病人跟醫療人員花的時間愈少、跟機器花的時間愈多,那就會造成所謂的「不好」的病人。

好的制度造就好醫師,好醫師教出好病人

鄭春鴻主任:和信醫院在幫助一個病人成為「好病人」走向康復之路上,我們做了哪些有用的事情?
蔡繼志顧問:我們服膺宋教授講的,一定要花時間,所以我們醫師愈來愈多,但是我們控制讓病人數相對可能沒有發展那麼快,以前我們要醫師一診只看二十位,慢慢因為病人的需求勉強平均每診看二十五人至二十九人,不過,還市覺得太多了,應當是一診只看十幾位病人才對,醫師才不會覺得很匆忙,病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時間。本院的醫師對病人都很好,尤其有一些對病人特別好的醫師,因為很多病人都喜歡他,要他看病,這麼一來,他相對的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就減少,我們非常非常的擔心,這些好的醫師好的醫療人員到時候會不會有可能變成匆促照顧病人。
好的制度造就好醫師,好醫師教出好病人,所以本院是確實在許多地方非常努力。
鄭春鴻主任:最近本院正努力的去接受JCI的醫院評鑑,請告訴我們通過這個評鑑,在幫助更多的人成為一個好病人,以及讓我們醫院能夠更進步上具有哪些意義?
蔡繼志顧問:實際上我們創院以來就一直朝著JCI的精神在做,我們尊重病人,花時間給病人,尊重病人及家屬的權利,共同制定治療計劃,我們一直都這樣做。JCI評鑑只是把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做一次印證,使它更容易隨時監測。基本上JCI的精神,第一章就是怎麼樣讓病人沒有阻礙的進來,第二章就是怎麼樣好好的照顧病人,第三章就是怎麼樣的讓病人有權利知曉他的疾病。前三章最重要的都在講述怎樣花時間跟病人在一起,也就是透過衛教讓病人都成為「好病人」。我一直以能在本院服務為榮,因為我們是一個鼓勵做對的事情的機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