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癌症幫你重新排列人生的順序


癌症來了之後_日子活得反而更有目標 (鄭春鴻攝)

一個人碰到重大的壓力而產生情緒的困擾,其實我們好好的想,倒不是壞事,這算是情緒的症狀給你善意的提醒,讓你能夠有這個機會去了解看看,是不是有哪些想法、做法是你必須要調整的,不然你就會掉在情緒的困擾裏面。


整理鄭春鴻


鄭春鴻主任 (文教暨公共事務部):病人在怎樣的處境之下,他是一定要來找身心科的醫師幫忙?
徐聖輝醫師 (身心科)我們醫院是一個癌症醫院,當病人碰到像癌症這樣一個大衝擊的時候,情緒是會有很大影響的。很多癌症病人常常認為說,既然這個衝擊這麼大,總難免有一些情緒反應好像是合理的,我就必須要「承受」,因此反而不會主動想要求身心科醫師的幫忙。
另外一些癌症病人反而不太容易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其原因是覺得我得了一個「身體上」的大病,現在我又要我面對得了一個「心理上」的病,對他來講是一個很「丟臉」的事情。基本上,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自己身體生病,比較困難接受心理生病,這個是我們一般對尋求身心科協助,比較偏差的一個想法,這樣也會使病人減少就醫的協助。
當然生大病的情緒反應,是因人而異的,從最輕微的情緒反應,包括:震驚、焦慮、憂鬱、恐懼,有一些會轉化為生氣,對小事情敏感等等,任何的情緒反應,我覺得都有可能。我們看到最嚴重的情況,大概以極度的憂鬱症來表現,憂鬱症就是所有的想法都是負面的,病人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希望,無助的感覺,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就想早點死了解脫算了。
身心科醫生可以「幫助你判斷」是否生病
我們不太容易「切」一個點說:什麼樣的情況下,「病人就應該尋求身心科醫生協助?」因為心理上的問題,比較不像身體生理的問題,並非我們透過一些檢查發現,就說你生病應該尋求醫療,沒病就可以回家;對於心理上出狀況的人,我會鼓勵他可以先了解自己的景況,當你有種種情緒困擾,並且「超過一定的時間」或「達到一定嚴重程度」,使自己感到不便會困擾的時候,就盡量尋求協助。身心科醫生可以「幫助你判斷」,就我們所看到病人的情況裏面,你的症狀需不需要接受藥物或心理上的治療。
也許我們可以用一個圖片來跟大家說明,會比較清楚一點,那就拿這個圖片,大家看這個圖片,横座標是一個時間的走向,從診斷前的檢查到二個禮拜、三個月,這邊是他的適應狀況,愈往上就是他適應的愈好,生活功能可以照常的表現,我們看到他在檢查的時候,他可能慢慢意會到自己身體可能有重大疾病,就開始擔心,會影響到社會功能;到被告知癌症的時候,情緒就會跌到谷底,可能就會有震驚、否認、無望、生氣等等的情緒表現。
一般的病人在面對這樣生活大的衝擊以後,情緒的表現會有三種狀況,一種是在大約一~二個禮拜的時間,慢慢經過自己的調適,接受這個疾病,也接受親人跟醫療人員的關心照顧,他的情緒慢慢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程度,不影響他日常生活的功能;而有一些人,他也許慢慢恢復,可是他是有這些情緒的困擾,一般是以焦慮或憂鬱等等情緒的症狀表現,我們會診斷為適應障礙,那有些人會持續產生憂鬱的狀症,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人生都沒有希望,沒有意義甚至想說早點結束生命,這種很嚴重憂鬱的狀態,以及生活適應的障礙,都會影響到他日常的功能,這二類的病人就是需要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把「不好的結果」,想成「已經發生」
鄭春鴻主任:現代人基本上都有很大的生活壓力,有時候也很難說明自己的確實景況,也無從判斷這個壓力是不是超過自己所能夠負荷的。在臨床上當病人來找您的時候,您都可以發現他已經到達怎麼樣的一個情形?
徐聖輝醫師:病人碰到被診斷癌症這樣一個重大衝擊以後,最常出現是一種焦慮的反應,焦慮表示一個人會為某樣事情,非常擔心甚至過度的把「不好的結果」,想成「現在已經發生」的狀況。
「適度的擔心」幫助我們想清楚某件問題,因此去做好準備,找到解決的方法,這是有幫忙的;可是如果說你已經盡力了,對的方法也做到了,該做的事情在你能力範圍內都做到了,但這種焦慮包括心神不寧、心煩氣燥、很緊張、肌肉緊繃,沒有辦法放鬆,而這樣一個感覺,已經影響到您舒服的感受或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我覺得就需要尋求幫忙。
憂鬱症很容易打擊癌症病人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緒反應就是憂鬱症,因為癌症的打擊,病人可能就對前面生活都失去希望跟信心,他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無法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對於過去有興趣的事情也提不起興趣去做,不想講話、不愛出門、不喜歡跟人家接觸、愈來愈封閉自己,這樣的情況,因為跟外界沒有辦法得到適當好的人際的關心跟支持,情緒就會變得越來越惡劣,一個惡性循環就變成更厲害憂鬱的狀態,這種情況是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幫忙,我們有很好的藥物可以使憂鬱的情緒適度的改善。在情緒比較改善的時候,一個人比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發揮或可以掌握是比較正面的可以看得到,慢慢這個情緒就可以往好的方向調整。
還有其他一些精神科可能會看到的症狀就是,有些人他原先的個性就比較是屬於強迫性格,做事情一板一眼,非常求完美的,碰到身體重大疾病,跟他預期會有很大落差,這樣就會有些強迫的思考的行為表現,那強迫思考就是自己不想去想的事情,可是不斷的浮現。
譬如:他也知道好好治療,這個疾病是有恢復健康的機會,可是不由自主就是想到最不好的狀況。表現在生活上的,例如必須要重覆去做一些事情,像重覆去關門、檢查瓦斯等等。當然也有可能是還沒有生病之前,他就有這樣的症狀,但因為這樣一個情緒很大的壓力,就加重他這些的表現。
情緒會影響到身體的功能
另外,我們也會看到情緒會影響到他身體的功能,有些疼痛、胸悶、覺得呼吸喘不過來,頭暈、頭痛,或胃腸功能的變化,拉肚子、便祕等等,有了這些症狀,如果內科醫生檢查過都沒有發現什麼生理上的原因,那就有可能這些生理功能的變化,都是受我們身體自主神經的影響,自主神經受到你環境中比較大的壓力,你碰到一些不能解決的煩惱,那自主神經不由自主就會變得敏感,就會產生生理的症狀。這些其實也是表示你現在的情緒狀態是處於一個高壓力的狀況,自己也能夠適當的察覺,如果跟情緒有關的症狀,不管是心理、生理,都是對病人善意的提醒,你自己能夠察覺以後,自己應該停下腳步,尋求周圍朋友、親人的關心,適當的幫忙,大家一起來同甘共苦、同心協力去找到好的方法,那如果這樣已經盡力了,可是這些身心的困擾還持續的話,我想就是尋求身心科醫師最好的時機了。
身心科醫師怎樣看病?
鄭春鴻主任:很多人一生都沒有看過身心科醫師,要去身心科門診,也許心裏會有一些惶恐,通常您是怎麼樣來問診,您會怎麼樣來幫助病人,病人需要在看診之前要做哪些準備?
徐聖輝醫師:一般精神科的病人,他們都有明顯的一個精神困擾,才來求醫,所以我可以針對這個症狀好好去了解,決定怎麼治療、處理。而癌症病人生病以後,產生情緒的困擾,身心科醫師要有效的幫助病人,必須了解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會盡量讓他從他覺得最重要的問題,開始慢慢去了解他對自我的看法,或說他的人際關係怎麼樣;這個病怎麼樣去影響到他一般日常生活的功能。
一個人碰到重大的壓力而產生情緒的困擾,其實我們好好的想,倒不是壞事,這算是情緒的症狀給你善意的提醒,讓你能夠有這個機會去了解看看,是不是有哪些想法、做法是你必須要調整的,不然你就會掉在情緒的困擾裏面。
一個人碰到癌症的時候,他應該會有四個方面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第一個是你碰到癌症診斷的時候,大部份人大概都有很強的情緒反應,就是會焦慮、擔心、不舒服,大家可以把遇到癌症有情緒的困擾,當成一個正常的反應,因為這樣的問題來看身心科醫師,是一個你有效去面對問題、了解自己,包括你自我的觀念或說你的人際關係,你自己對人生的目標等等,這都是一個很好整理的機會,如果說可以藉由這樣,停下腳步好好去省思這些問題,常常可以化危機為轉機。
家人如果提醒病人的心理障礙
鄭春鴻主任:有很多的病人他雖然已經面臨很強的精神壓力,而且他的行為也確實已經有身心上的障礙,可是他自己可能沒有發覺;倒反而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看得比他本人還要仔細一點,能不能請你舉幾個例子或幾種現象說,當你發現你的家人,如果在行為上、生活起居上有哪些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的時候,可能你要建議他來尋求身心科的幫忙?
徐聖輝醫師:可以由很多方面來看看這個人是不是現在遭受很大的壓力,造成情緒的困擾。第一、要看的是他的日常生活表現,譬如在工作上,他平常有他的休閒娛樂,這些活動現在的他就是不想做了;或說本來算開朗的人,變得鬱鬱寡歡很不開心,我想這些變化都是值得去了解和注意的。
人的情緒的變化,有時候本身確實常不自覺,譬如對小事情很敏感,很容易生氣。人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之下,情緒是要有一個舒解的管道,如果沒有找到可以信任、互相溝通了解的管道,情緒會變成一種張力,就是覺得事情都看不順眼。
我想不恰當的生氣,過度的擔心事情或情緒低落、憂鬱,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都是很好的參考點,家人可以幫助病人,提醒他尋求適當的協助。
癌症這個病是會威脅生命的,所以病人一定會去思考到死亡的議題。死亡的議題在我們一般健康人是一種忌諱,大家能不碰就盡量不碰的,但是其實我在跟病人會談的時候,我覺得適應比較好的病人,他會跟我提及遇到了就是要面對,有的人會告訴我說,人都是要走這條路的。如果你已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更能夠珍惜你有限的生命有限的人生,或是說因為知道生命總有結束的一天,所以你不是用迴避的態度,而是認為自己可以怎麼樣來面對,別人有什麼樣好的例子,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以此克服我們原先最恐懼的問題。
癌症的影響會使病人失去很多東西,最嚴重是失去生命,另外也許你會不能工作、也許你跟家人的關係會改變,這些都代表很大失落的反應,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過程,一定會有很多不如意和失落的經驗,當碰到重大失落的時候,有時候過去沒有解決失落的經驗,都會排山倒海一起在這個時候就出現,可以想見這個時候病人會呈現很大的壓力。
重新排列人生重要的順序
另外,經歷像癌症這樣重大生活事件,一個人總會會改變些什麼,當然我們期待他的改變是正面的,有些人比較不幸或他不願意尋求協助,或他基本已被這個疾病打倒,也沒有求助的動機。當他原來的能力沒有辦法發揮,他就繼續這樣隱藏自己的問題,自己承擔所有苦。這個也是一種轉變,他沒有辦法照他原來的樣子過生活,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但是我們也看到。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會去思考,在面臨這樣重大的轉變,自己碰到情緒反應以後,他可以有新的轉變,譬如:病人就跟我講說,他得到癌症以後,他就重新排列人生重要的順序。以前他可能都投注在工作,比較忽略家人,那他現在因為得了癌症,停下腳步以後,他更重視跟家人的關係,結果他的感覺又比以前好很多。 
大家可以去思考怎麼樣來調適自己,多了解自己,也去了解自己跟別人是怎麼樣的相處關係,因為一個人能夠過得好,是你要能夠充份的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情緒、優點和缺點,就比較能夠跟你周圍值得相處,很親近的家人、朋友都能夠維持好的關係。最後,要跟大自然親近,如果你有信仰的話,能夠有宗教生活,這使我們人的感覺能夠更穩定,即使知道生命有結束的一天,可是你還能夠繼續往前走。
營造一個讓病人信任、安全的環境
鄭春鴻主任:我們知道像生理上的疾病,譬如說像癌症,當發現一個人有癌症,他第一年就來治療,跟第二、三年才開始治療,有不一樣的情況?那麼,一個有身心障礙的人,一發現就來治療,跟他過了二、三年再來治療,有不一樣嗎?身心上面有疾病,有沒有最佳的求醫時機呢?還是都一樣?
徐聖輝醫師:我們說早期治療就會有最好的結果,這道理我覺得對生理及心理的疾病都是一樣的。如果看到一個病人說他不管是過去的問題,或現在碰到生病造成這些情緒的困擾,他是穩藏一、二年才有機會被別人發現了解來協助的話,病人會受很多的苦,也表示說病人是比較習慣用壓抑、逃避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病人特別獨立,當發現自己情緒有很大的困擾,不能夠解決,他會覺得是自己應該去負責任的,如果去找身心科醫師或別人的幫忙,會覺得是丟臉的事情。
其實身心科醫師存在的角色很單純,他就是想要了解病人現在的狀況,他有哪些情緒困擾的問題,怎麼樣能夠幫助病人站起來,或說幫病人找到一個好的調適的方式。
如果病人不習慣把自己的問題講出來,身心科醫師在和他接觸時,就必須營造一個讓病人知道可以在這種很信任、安全的氣氛之下,進行真誠的溝通,這對病人整個生活的改善會變得不一樣。他會知道原來解決問題,是可以用另外一個不同的方式進行,如果他已經盡量說出他自己的想法、感覺,讓別人有了解他的機會,病人會得到好的進展。
家是一個人最想回去的地方
我曾經去看一個病人,是七、八十歲得癌症的老先生,晚上家人照顧好他之後就先回家,他告訴我,以前他爸爸在大陸是一個員外,他們家有庭園、花園非常漂亮,他曾經在那樣的家庭環境長大,後來因為國共內戰才搬到台灣來,就新建立他的家庭,他告訴我說,他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找一個傭人,回到他大陸原來故居的地方,希望在那邊安老他的終生。
當我聽到他在描述他從前這樣的經驗之後,我可以體會在那樣的環境,對他是很嚮往的,是給他很大的安慰,他很期待能夠回到那裏。我聽他講完之後,回應他說:「家是一個人最想回去的地方。」老先生聽我這樣回答了之後,眼淚就掉下來,最後在會談結束之後,他跟我講說,很奇怪在跟你講了這些話以後,我的心情就變得比較好。
我那天開車回家的時候,我就想說我對病人講了這些話,「家是一個人最想回去的地方」,我自己現在正在回家,我也覺得即使現在身體有點疲累,但是內心的感覺是很愉快的。
我相信每個人在他一生當中,不一定會生什麼重大的病,因為也有人沒有什麼疾病,就自然老化過世,但在一生中,一定會碰到情緒的困擾,會碰到很不順的事情,會碰到壓力,我真的很鼓勵當碰到癌症問題,或其他生活上重大事情,造成你情緒的變化,你自己很努力想去克服,可是還是會影響到你正常功能,比較常見像失眠或情緒受影響,沒有辦法去做你本來可以做或很想做的事情,可以來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兩個心理治療師的故事
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在一個南北的兩方各有一位很有名的心理治療師,他們兩個的風格都不太一樣,一個是比較嚴厲型的,當病人來求診的時候,就告訴他:「你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麼樣做才好。」另外一個是比較溫和型的,當病人有困擾來的時候,他就好好的關心、了解,讓病人可以暢所欲言,再加上一個被關懷照顧的氣氛之下,病人也就慢慢的康復了。
這兩個治療師都很有能力,也幫助了很多病人,結果有一天這個比較關懷病人的治療師,他覺得他做了這麼多年的工作,心力俱疲,自覺得他已經沒有辦法在他的工作好好發揮,他就想我要去北方找那個很有名的治療師,請他能夠幫助我,讓我能夠繼續做好我的工作。走到半路的期間,他的食物、水也用盡了,沒有辦法達到他的目的地,結果就碰到一個人,那個人就照顧他帶他回家去,也給他水跟食物,後來他發現幫助他的那個人,就是他要去尋找的那個很有名,但是就比較嚴厲的治療師。
他就跟這位嚴厲的治療師生活了幾年的時間,也得到療癒,他的整個心情就慢慢改善過來,就恢復他的能力,但是有一天這個嚴厲的治療師,他要過世的時候,對這個很仁慈的治療師說:「其實那天在路上碰到你的時候,我自己也碰到很大的心理壓力,我正想到方去找你幫我的忙,謝謝你這幾年的時間陪我,因為跟你的相處,我自己也得到很大的療癒,我原來的壓力也解除了。」
心情的照顧可以是雙向的
人都有情緒困擾,即使是心身科醫師,我們一樣也是需要我們的朋友、同事,大家互相的幫助。在照顧病人這段時間,我有一個很大的體會是,即使人跟人的好的關係,絕對不是說一方在幫助一方,另一方完全是接受。倘若如此,這樣的關係是比較依賴,被幫助人是一個沒有辦法成長的關係。
至於真正好的關係包括家屬在照顧病人,即使病人得到很多很好的照顧,但是我也看到不管是病人跟家屬之間,或病人跟身心科醫師之間,很多病人其實會有好的回應,他在照顧家人也在照顧身心科醫師,簡單來講就是說,我覺得好的關係是人跟人在相處的過程當中,可以得到互相的幫助,就像我去看那個老人跟我的回應,也是很真誠的,我跟他當下相處的一個感覺是互相幫忙,說不出是誰幫忙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