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遠方兒時麵攤拜訪
,一嘗老鄰居的古早味 心滿意足的與老闆拍一張相片,其樂難以言喻 |
102年 指考作文題目試寫
當一個值得我們紀念的人遠行了,一人踽踽獨行,去了遠方,而大家都無動於衷,忘了他,就像忘了一朵花。那麼,我們心裡就沒有遠方了,而可能經常只能做咫尺之想了。
文 / 鄭春鴻
我們上館子最常見到「近悅遠來」的牌匾高高掛著,主人想要標榜「遠來」的應該更勝於「近悅」。鄰人來吃或只為了裹腹;遠客僕僕風塵而來當然是特別來一嘗美味的。不特館子如此,君不見,那台北的夜市賣肉圓非得掛上「彰化肉圓」才正宗;屏東的甜不辣,也要說師承「基隆廟口」那才道地。
闊別數十年之後,昔日同窗相聚,若有人從遠方特來敘舊,受到加倍的歡迎也不意外,比如大家約在台北見面,而同是來自遠方,那來自美國的同學,較之來自屏東的同學更受歡迎也就理所當然。
很久以前,在淡江大學的後門,有個像「有應公」的一方小廟,左右兩聯分別寫道:「誰言小廟無靈許個願試試;休仗良田萬頃不信神瞧瞧」,正是以「威脅」的口吻向每天來來去去的鄰人警告不要「近廟欺神」。
距離產生美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因為她在水一方,她在遠方;想要掌握,卻沒把握,伊人才令我心更切切思慕。再相愛的戀人,如果朝朝暮暮黏膩在一起,恐怕不天天拌嘴也就阿門了。
不只美感如此,說起神通也要遠客本事較大,所謂「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特別會念經的又豈只是和尚,土博士總是比不上洋博士風光;醫師的經歷不能免俗地都要加上一條到哪個洋醫院「研究」,哪怕只待上1個月,也有證書可高掛;核能顧問要美國來的專家說了算,才安心。
誰家老媽媽生病臥床多年,長年陪伴媽媽,和媽媽同住的媳婦,每天替媽媽把屎換尿片,偶爾過勞,對老媽媽嘮叨兩句,正好被親人聽見,便說她不孝;而每年固定「輪班」照顧媽媽一個月的大哥,大老遠從美國回來,每天都來向媽媽報到一小時撒嬌後就就走人,反被一再稱讚乃真孝子。
遠方的;遠來的,怎麼都佔便宜嗎?那也未必。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男孩長大了,去當兵。不到三個月就發生「兵變」,女朋友琵琶別抱了,原來,和她一起打工的那小子天天站崗,大送殷勤,阿兵哥只好黯然神傷了。
可見,遠山可愛;近水可親。遠山鳴鐘,近水潺潺,各有滋味。而醒世詩有云:「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可見遠與近也各有苦處。可愛也好,苦處也罷,這都甚好,至少都有故事可說。不至於在告別式上恭讀的「先祖事略」滿紙好話,無一落實。
而如今,網路綁架了大家,只要ADSL可到之處,也就沒有遠近之別了。過去大家還有故事可說,現在都活在破碎的句子夾縫中。你的壽辰快到,五大洲四大洋的友朋齊來祝賀,沒一人送禮,都送電子賀卡一張。近悅的遠來的都排排坐陳列在你的電子信箱裡,只有先後,沒有遠近。你已經忘記上次吹蠟燭,吃「實體」生日蛋糕是在何年矣。
沒遠沒近之餘,也就沒親沒疏;大家在BBS、微博、臉書、Line混熟了,更是沒大沒小,以前最講師承輩份的醫界,大老被公開罵「嘴砲」;說三道四胡亂寫一段廁所文字,反而引來頭腦簡單之徒連連按「讚」。
本來不同的語文也有「遠近」的效果,飛到一個一字都看不懂,一句話都聽不懂的地方去,這才叫旅行嘛!現在,大家都學說英語,到外國不再像出國,因為失去異鄉的感覺,也就沒有旅行的趣味了。
當我們只喜歡直覺地對短句按「讚」,不再願意看小說,只能像科技人員每天專看「說明書」的時候,生命之尺的刻痕就已經模糊,而不再能衡量厚度了。
最近,舞台劇家李國修過世,紛上報紙頭條,固有應得哀榮;台灣「肝炎之父」之稱的宋瑞樓教授96高齡別世,現在台灣的孩子已經不像我們那一代大家都得B型肝炎,當年宋教授推動疫苗接種,在台灣公衛史上也該算大功一件,前後一個月,全國媒體卻只有一則短短記事。蘋果與橘子,前二者固不好對比,但似乎也不該差別太大。
英美報紙有所謂「訃聞版」(Obituary
Section),當然不是編給死人看的,而是供活人回想先人,檢視自己的。最遠的遠方,指的當然是天堂。當一個值得我們紀念的人遠行了,一人踽踽獨行,去了遠方,而大家都無動於衷,忘了他,就像忘了一朵花。那麼,我們心裡就沒有遠方,而可能經常只做咫尺之想了。
有人可以翻成中文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