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我心目中的好醫生

中廣「媒事來哈啦」吳若權訪鄭春鴻

為幸福找方法,讓心情放個假,每週一到週六,下午四點到五點,吳若權邀請你一起「媒事來哈啦」。我們今天請到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是「臺灣病人網」這個部落格的版主,同時,目前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擔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的主任——鄭春鴻。

吳若權:歡迎回到I LIKE RADIO中廣流行網,收聽「媒事來哈啦」,我是吳若權,來關心聽眾朋友們的身體健康。您在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的過程當中,或是您的家人,難免總是有機會因為生病,不論是大小病,而到醫院去。我們都在強調醫病關係,怎麼樣能夠讓自己變成一個可以跟醫生溝通的病人,讓你更瞭解,醫生怎麼能夠在你的治病的過程當中來協助你。我們今天請到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是「臺灣病人網」這個部落格的版主,同時,目前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擔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的主任——鄭春鴻。
吳若權:應該怎麼稱呼你?鄭大哥嗎?春鴻兄?您好!
鄭春鴻:你好!
吳若權:首先看到你的背景啦,就覺得說,哇,你會來醫院工作也很特別。因為你整個人的背景其實是非常文化人呢!你都是在做寫作,還有在做文史方面的工作。什麼樣的機緣來到和信醫院?
鄭春鴻:我在和信醫院工作,明年應該是第十年了。在這個十年之前,我有二十年的時間在新聞界工作。其中有八年時間,我主編一個文學副刊,其他的時間我在編輯部編新聞版。
吳若權:本身有非常多散文跟新詩的創作,就是一個才子作家。
鄭春鴻:不敢當。
吳若權:那怎麼會轉換跑道來……?
鄭春鴻:一個很重要的機緣是因為我過去在處理新聞,對於醫藥方面的新聞就特別有興趣。我的報館因為凍省的關係(因為我們是屬於臺灣省政府的報紙),報館要結束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特別的機會跟現在和信醫院黃達夫教授有聯繫,經過了很多次的這種接觸,彼此的瞭解。黃院長希望我能夠來醫院幫忙,來講一些病人的故事。
過去我們知道,醫藥的新聞一般大概都只著重在一些醫藥的新知或者是公共衛生的消息。事實上,醫院是一個生老病死匯集的地方,這裡有很多很吸引人的故事,包括您剛剛講到的醫病關係。
因為醫病關係是一種很特別很特別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病人,他必須在很短的時間,決定願意讓一個原本陌生的醫生來給他開刀,這必須要有多大的信心啊!我經常說,經營醫病關係最難的可能是牙醫師。因為,我們跟牙醫師一見面,沒有幾分鐘,你要張開你的大嘴巴,讓他撥弄你那種最敏感的神經。這對他要非常信任。
所以說,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少換牙醫師;很少改牙醫師,除非這個牙醫師搬到很遠的地方,否則我們很少換牙醫生。癌症也是一樣。因為癌症是一個比較不容易治癒的疾病。它從發病一直到康復,病人差不多要有五年,至少要有五年的時間,要接受很密集的衛教。這是因為治療癌症所用的武器,都是重型的武器。這些武器用下去,會有很多很強的副作用。雖然這些武器還算很有效的。但是,病人能不能消受,就跟後來護理人員怎麼照顧他,醫生怎麼樣追蹤治療,專科護理師怎麼樣去叮嚀他,都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一般來講,癌症病人也很少換醫生。他只要跟上一個醫生,要對這個醫生非常信任。在一個癌症醫院裡面,尤其要特別經營「病醫」的關係,我們叫作「病醫關係」,台灣一般都稱「醫病關係」。
吳若權:你們把「病人」放在前面。
鄭春鴻:是的。在癌症醫院這種病醫關係是要特別講究的。
吳若權:在臺灣,一方面大家都在歌頌健保的制度能夠照顧到全民的健康,甚至被國外都能來當作一個很成功的借鏡;另外一面,雖然我們的醫療的資源覆蓋率這麼廣。可是我們所謂的「病醫關係」,是不是如我們的覆蓋率一樣,有一定的深度?可以經營到那麼好呢?這對一般老百姓而言,就牽扯到自己的表述,自己的託付,自己對「看醫生」這件事情的看法。
另外,包括整個醫療體系的制度,還有一個醫生跟護理人員的養成的教育也都有關。醫生如果從小在一個倍受關懷,具人文的背景的家庭長大,他受到的學校的教育是很尊重人的,那麼,他在從事醫生這個工作的時候,他可以除了醫學的專業之外,他會著重到「生命」的這一塊,對不對?不過,有時候也可能他在整個學醫的過程當中,就正好少了那個東西,那麼必須要靠醫院的制度來改變他,他到醫院來之後,醫院再重新給他一些教育。
  你的部落格上面就是有好多好多的文章跟經驗的分享。今天邀請你來聊怎麼樣可以遇見一個好醫生,我們心目中對好醫生的一些標準跟看法。您覺得一般的病人心目中的好醫生應該要具備哪一些條件?
鄭春鴻:一個好的醫生可以從幾個方向看。第一個,我們為什麼要去找醫生?是因為我們生病嘛!所以說這個醫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我們的病看好。如果說這個醫生沒有辦法把我們的病看好的話,那他也許是一個大家公認的好醫師,但對我來講,他並不是好醫生。術業有專攻的醫生,可以幫上病人忙的醫生,可以幫上「我」的忙的醫生,對我來說,才是好醫生。
吳若權:嗯,因為每一個病人的期待不一樣。
鄭春鴻:期待不一樣,對。不過,「把自己的病看好,幫上自己的忙」這樣的願望雖然具體而現實,可是呢,我們知道人從頭到腳,從病名上來看或許何止萬種的疾病。其中真正能夠治好的疾病,其實是非常非常少的。我曾經請教過醫生,他說,只有一類的病是可以治好的。
吳若權:感冒。
鄭春鴻:感染性的病。
吳若權:就是你把那個病毒或細菌消滅之後,他會恢復。
鄭春鴻:其它的疾病……
吳若權:都是慢性病。
鄭春鴻:很多病其實都只能去控制它。比方說像我們知道最常看到的高血壓、糖尿病,這些都治不好的。
吳若權:所以就像我剛才講的,病人自己對這個病的態度也很重要。譬如說,我如果接受你的講法,那我就會覺得我醫生是好醫生啊!因為他幫我控制到一個很好的狀態,我就滿意了。而對醫生期望太高的病人,可能有些人就說「你怎麼沒把我的病看好」,問題是你生的病或許本來就不可能「治好」的。
鄭春鴻:話雖如此,不過,這也可能變成醫生沒認真看病的托詞。要釐清這些事,我們病人要先做一個好病人啊!這樣才知道,我們應該對醫學,對醫生有多高的期待。如果說,你對醫生的這個期待是醫生做不到的,結果雙方落差就會變得很大。這個是我首先要提到的。不過,無論如何醫生能夠「控制」好你的病,這個是我們去看醫生最重要的一點。
吳若權:對於這個「好」的定義,就在「控制好­」,而不一定是「痊癒」。其他應該還注意到什麼?先休息一下,等下再請鄭春鴻來跟我們聊一聊心目中的好醫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廣告)
吳若權:歡迎繼續回到I LIKE RADIO中文流行網,收聽「媒事來哈啦」,我是吳若權。今天呢,請到這位專家來自臺灣病人網部落格的版主,他其實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擔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的主任,本身是一個非常有人文素養,很有柔軟性的人,但是他的專業進入了醫院這個體系之後,也有很多的觀察跟感觸。今天請他來告訴我們,我心目中的好醫生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聽眾朋友要知道,我不是來教你怎麼去設定選醫生,我覺得很多事情是回來調整到你自己對於你的身體跟你的病的一些觀念跟態度跟看法。唯有先建立好這個觀念,那個「好醫生」才會出現。如果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觀念,你不論碰到誰,你都會覺得他好像不夠好。
現回到醫生這一邊,您提到過心目中的好醫生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譬如說,他必須要讓病人跟醫生之間可以互信。譬如說,他能不能叫得出病人的名字。或者有些病必須長期看醫生,他能不能控制好你的病,就要讓彼此能夠互相地託付。在您的觀察呢?
鄭春鴻:我們醫院的院長黃達夫教授,他曾經跟我們講,他說他有一次跟天下雜誌的殷允芃女士說到好醫生的條件是什麼?他說第一個條件,他要隨口能夠講出二十個病人的名字,就過了第一關。
吳若權:尤其看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應該叫得出名字來。婦產科看來很難嘛,因為生完就走了,現在很多人只生一胎。
鄭春鴻:我想所謂叫得出病人的名字,我們並不是說要對醫生「考試」,考他知不知道病人的名字。不過,當我們關心一個人的時候,如果說你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也有點講不過去哦。以我個人的觀察,我們醫院的醫生,我經常跟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就會有電話進來,然後他馬上就可以口頭下醫令醫囑要護理同事幫忙病人做些什麼。
吳若權:都記得那個病人的狀況。
鄭春鴻:對,他們不只是記得病人的名字,他還要記得每一位病人現在在做的治療是什麼,和信醫院的醫生,基本上他腦子裡面要隨時都有300個病歷。我問過他們,他們說要把300個病歷隨時都記在腦子裡面。現在是一個病人參與醫療的時代,過去的醫生,他是作之君、作之師,病人該要怎樣治療,病人基本上大概沒什麼意見,都要聽醫生的。但是現在呢,一方面是資訊的發達;一方面是病人的權利意識抬頭,所以病人參與意見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您剛剛講的非常好,能夠叫出病人的名字,我想這是最基本的。
吳若權:他就是有放在心上。
鄭春鴻:但是光這一點,就是很不容易做到。在台灣,我們去看病基本上是盲目的約會。醫生有時候連看你一眼都沒有看,一直看電腦,電腦變成他的小老婆,沒有在看病人,一直看著電腦,一直打鍵盤,一直刷他的條碼,一直開藥,病人走了,搞不好講難聽一點,剛剛那一個是男是女,他也不知道。那像這種連正眼看病人一眼都沒有的醫生,你說怎麼樣能夠算是一個好醫生?
吳若權:這個是醫生個人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
鄭春鴻:我覺得第一個是制度的問題。我們先看台灣的全民健保,我們臺灣的健保雖然有很多成就,可是它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它是鼓勵「衝量」的。你有沒有發現,有一陣子,各大醫院紛紛推出「黃昏門診」、「夜間門診」,為什麼要開那麼多門診給大家方便呢?為了「衝量」。後來,健保一改成總額制之後,就是說你看得太多病人,然後診療費越來越減少,這時候,那些黃昏門診、晚上門診全部統統都沒有了。可見大家心裡想的,「多」服務病人可能比較少;多看病人多衝量,多收入可能性比較高。衝量,這是制度造成的。第二個,醫院本身也是個問題。醫院是不是以營利當作它最大的目標?台灣沒有一家醫院會說他是營利的。臺灣所有的大醫院都是「醫療財團法人」醫院,可是,真的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嗎?
吳若權:我不知道,可是我可以告訴你,你去很多醫院,發現它比百貨公司還熱鬧。就是從週一到周日,你就覺得,哇,這個大廳,這個電梯就這麼多人。
鄭春鴻:我相信所有行醫的人,都會有慈悲的心。可是呢,不同的制度會影響一個人,這個也是必然的。在一個不適當、不公義的制度裡面,你要做一個好醫生是不容易的。我不是老王賣瓜,和信醫院的確是不以營利為目的。
吳若權:你不必賣啦,其實大家都對某一些醫院也都有他自己的看法,民眾對於一個醫院是什麼樣的定位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尤其像你們,因為都是主要集中照顧癌症病人跟家屬上面嘛,大家其實對這個部分是有他一定的概念跟理解。
鄭春鴻:對。不過從一個指標來講,和信醫院是沒有實施PPF制。PPF制就是一種「醫師績效分紅」制度。也就是說醫生他會因為他看的病人多寡、開的藥、開的檢查,他所做出來的「業績」,會影響到他口袋的收入。
  但是和信醫院是臺灣唯一一家沒有實施這個制度(PPF制度)的醫院。也就是說,醫生跟病人之間的關係是最單純的。我只能夠講這句話,我想大家就可以理解。
吳若權:那醫院如何激勵醫生?這個制度的後面的問題會不會……,醫生的動力是什麼?是要對於「醫」這件事情的愛心,跟他的投入嗎?
鄭春鴻:是。我想這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更高的情操來支撐了。但是這個情操得之不易,因為人是軟弱的,為什麼我們要不住地禱告?就是因為人每天都會軟弱。在這種每天都軟弱的情況之下,就要每天被鼓勵。誰對醫生的鼓勵是最大的呢?我相信是病人。病人的感謝。我最近才聽到一個專門在做骨髓移植的一位護理長告訴我,她說有的病人在她臨終之前,抓著護士的手,相約下輩子要做姐妹。試想,這位護理人員在她的崗位上她表現到這種程度,必須花下多少的時間、精神、體力和愛心、耐心?這樣的天使,就差個沒長翅膀,你說她還會天天特別在乎多做哪些事;項項服務都計較有沒有抽成收入;事事都爭取她有沒有額外的獎金嗎?當一個人能真正說清楚「為什麼我在這裡?」,必有其安身立命的特別理由,其中應該不只是錢的問題吧!否則別的醫院都出點錢,都給你個名位,你就走人,豈不像個藝人到處登台?
吳若權:自己肯定自我的意義,馬斯洛的需求層級。你怎麼樣upgrade自己到「自我實現」上面,而不是我看我月薪或獎金多少。
鄭春鴻:的確。不過,我想基本的生活還是要有保障,也要有適當的休息。因為,這些都是保證你能夠繼續有高品質服務病人的條件之一。
吳若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個階段或某幾天變成病人,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如何在進到醫院裡面來跟醫生做很好的溝通,讓自己的身體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或是控制,也因此找到你心目當中的好醫生。好醫生不只是醫生本身應該具備的條件,病人怎麼跟醫生來互動,也是很重要。您剛才講到的是病人的心態、醫生的養成還有醫院的制度,那我想大家對於臺灣的醫療環境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像和信這樣有限制門診的人數,讓每一個病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跟醫生進行討論。譬如回到病人的觀點,自己能充分表達、陳述病痛,也是相當重要哦。
鄭春鴻:是的。我們國人的健康教育的確是做得並不怎麼理想。簡單地說,就是每一個人能夠說自己的疾病的能力,其實並不是很高的。相對之下,醫護人員怎麼樣子去詢問就變得更重要,因為病人的表達不會很好。
吳若權:你不會講,我就要更會問,對不對?我看有些醫生很厲害啦,都會用很多形容詞,很多選項,讓病人可以充分表達。
鄭春鴻:是。我想,一個好的醫生除了問診之外,對病人要充分地解釋病情,他和他的醫院都要願意「花時間」給病人,這個才是重要的。如果說講沒兩句就不耐煩,每一句都好像叫病人離開,這種感覺其實不需要去形容,也不要去測量的,病人完全知道的。完全看在眼裡。他也會覺得再問下去,好像自討沒趣。我就有一個比較粗野的比喻;不少醫生跟病人講話的時候,就病人看來,這醫生好像有一泡尿,弄得你想再繼續問下去,都覺得自己很不禮貌。他也不是完全不回答你的問題,也就是這泡尿好像是也沒有那麼急啦,但是呢,我們要提問的人,自己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怎能耽擱人家上廁所呢?所以也就不好意思再問下去。
這種景象相信台灣的病人幾乎都有經驗,其實不需要去測量,病人心裡完全瞭解,完全看在眼裡。所以能不能把病看好,第一件事情就是你願不願意花時間給病人?
吳若權:而且這是病人感受得到的。
鄭春鴻:絕對的。
吳若權:我願以我對一件事的懺悔,來鼓勵很多聽眾朋友去重新看待這件事情。我父親大概9年多前過世。父親總共生病了4個多月, 4個多月過程當中,因為他是心臟不好,所以我們就透過很多的介紹,找了一個心臟方面的名醫。這名醫他一個診掛到100多號,他看我父親的時間不到30秒,而且就像你講的,他就一直看電腦,一直下藥單。我居然在當年可以這麼無知,就覺得他這麼權威,就相信他的判斷。父親那時候已經重病,很虛弱,父親甚至曾經用過他很微弱的體力,來跟我抗議說;「為什麼要看這個醫生?他連一眼都不看我。我為什麼要來看他?」可是當時我們就有一種無知,覺得這個名醫是最權威啊,就給他看。心想還沒有看出個端倪嘛,立刻再換醫生,好像也對爸爸不是那麼好,其實這是很錯誤的觀念。
    我現在都會覺得說,如果真的很需要去瞭解疾病的詳情,我覺得你寧願去多問一個醫生,也許你不相信剛出校門的醫生,可是你可以去找一個中生代的醫生,就是說他可能有過56年的經驗,然後他可以跟你好好地談,你至少去徵詢一下「第二意見」,聽不同醫生的經驗。
    9年多以來,這是我心中一直很大很大的遺憾,我會覺得我當時如果立刻轉院,立刻換一個醫生,不管父親的身體的狀況可以維繫到什麼程度,也許,至少那個遺憾會沒有。一個病人總是期待醫生,期待的不一定把那個病真的治好或控制好,可是病人永遠會期待醫生是「關心我」的。
鄭春鴻:我覺得主持人講的非常好,而且這種經驗是很多人,在臺灣很多病人共同的心聲。事實上我們要找到一個醫生,他是我們可以很快找到他的,願意來陪伴我們、關心我們的人,不過,這樣的願望其實是越來越難了。為什麼越來越難?其中有個因素,就是這個醫療本身它已經漸漸地變成「產業」。醫生的角色從過去很單純的他就拎個包包到病人家裡「往診」,像是一個鄉村的醫生,你家人的健康狀況,他所有都瞭解,過去這麼單純的病醫關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了。
    醫生現在除了為病人治病的這個角色之外,他還要兼做包括藥商、檢驗機器商等行業的「業務代表」。因為只有醫生可以reach病人。病人不會自己去找一個MRI核磁共振掃瞄機的製造商,說你給我拍一個MRI,而都是醫生認為我們有必要去拍,我們才去做檢查,健保局也是這樣信任醫生的。不過,醫生和醫院似乎並沒有完全無私地回饋全民的信賴與託付。像我們到一個大醫院裡面,不誇張地說,10公尺長的牆壁寫一個「PET CT 正子攝影是偵測早期癌症的利器」。這麼大的一個牆壁就是這樣寫。
    真的是這樣嗎?
    PET CT用在第一線的健康檢查,對嗎?
    事實上,做正子攝影之前要打進去一種葡萄糖顯影劑,照出來所有身上發炎的地方,包括癌症的地方都會亮。你一照,結果亮的地方十來個,為了要去確認它是不是癌症,接下來其它的檢驗全由全民來買單。剛剛說的那面牆壁廣告,看來顯然不是那家醫院做的。這種昂貴機器,現在都採BOT啊。就是說,病人去做了這個檢查,機器供應商是跟醫院按比例拆帳的。比方說醫院做一個PET向病人要4萬,機器商可能抽1萬。前面這筆錢還算小錢,後面那一連串的求證後續檢查,以及有必要沒必要的治療,都是我們全民去買單啊!大家買單還不打緊,反正大家一起浪費,基本上那個全身「發亮」的人也及他全家的親友,都已經被癌症嚇死了。
吳若權:對。哇,這邊可能有一個腫瘤,那邊可能有一個疑似的腫瘤。
鄭春鴻:是的。你想想看,醫生的角色演變到像今天這樣的景況的時候,他有沒有辦法再恢復美麗的古老與古典呢?
吳若權:歡迎繼續回到I LIKE RADIO中廣流行網,收聽「媒事來哈啦」,我是吳若權。今天請到的這位來賓,聽眾朋友雖然看不到他,但是你從他的聲音,他的表達事情的角度跟方法,你就會知道你一定會跟他一見如故。因為他是一個很關心人的一個來賓。他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擔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的主任,同時有個部落格叫「臺灣病人網」。今天來和聽眾朋友一起重新看待所謂的「病醫」關係,把「病人」放在前面。
    我們剛才講說,既然現在整個醫院的機構或整個醫療的制度的設計上,導向醫生可能會要多看病人數,看診時間非常的短,然後他在做很多醫療判斷的時候,可能要配合一些檢查的機器或藥商。這整個組織的架構之下,醫生不得不做的一些行為,而那些行為對於病人或病人家屬來說,或對於全民健保需要去納稅買單來說,未必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我們剛才賣了一個小關子說,那麼答案是什麼?鄭春鴻大哥的部落格上面有了答案。我先講一個事兒,有個記者去問一個滿「搆人怨」的學者專家,問他說;「現在臺灣的教育制度各方面出了什麼問題?」那個被稱為很「搆人怨」的專家就很激動地說:「沒有問題,不會有任何問題的。只要每個老師都有愛,都關心學生,這怎麼會有問題呢?」我那個年輕的記者朋友就很不爽,他覺得這個專家根本什麼答案都沒問到。你說有愛,要關心學生,那總要有方法吧?誰不知道有愛,要去關心學生,這個教育制度就不會有問題?同樣地,醫生如果真正的把他的工作當作是一個很有愛心的工作,也許才是解決這件事情的一個方法。是嗎?
鄭春鴻:是。我想主持人講的一點都沒有錯。我們確實必須很期待每一位醫生都會有比較接近我們大眾期待的道德情操。但是更重要的,我想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要訓練好自己變成一個好病人,這樣才能和幫助我們的醫生有更好的互動;也因此拉近彼此之間的「知識不對等」,使醫業的商品化不再繼續惡化。簡單說,就是人人都要清楚,如何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去判斷,我可不可以信任這個醫生?我可不可以信任這家醫院?我很短地告訴大家幾個秘訣。
吳若權:很好,我們就期待這個ending,這個結論是我們要的。
鄭春鴻:第一,如果你向他要什麼東西,他都給的。這種醫生,他不一定是好醫生。
吳若權:為什麼?
鄭春鴻:這事兒不易解釋。只有賣東西的人,你想買什麼,他什麼東西都會千方百計去拿來賣你。為什麼孩子向父母討錢、要買車、買名牌包,父母就算有錢,也不會有求必應?因為父母為孩子好,會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想,哪些是他需要的?什麼時候給他才是最佳時機。醫生就應該像父母的角色,始終要站在病人的立場為病人著想。而不是你要他開什麼藥,要他做什麼檢查,要他甚至於給你動手術,他都說;「好,好,好!」那種醫生就比較不像醫生;而比較像生意人。
  第二,一天看很多病人的醫生,不一定是好醫生。換句話說,就如剛剛主持人提到的,不一定要去迷信大牌。因為他的時間攤出來,看你看的時間才30秒、3 分鐘,根本不可能把你的這病況搞清楚。
  第三,一直主動在推銷你什麼東西的那個醫生,也不一定是為了你好。比方說現在,每一科的醫生,對癌症病人都推銷這種標靶藥物,這標靶藥物一個月幾十萬元都吃下去啊。究竟這個標靶藥物是不是你真的一定要吃呢?他一直推銷,這可能也是有點問題,你可能要注意。標靶藥物也許是你需要的藥物,至於什麼是「推銷」?什麼是「專業的建議」?有的一看就知道,稍微遲鈍一點的病人,再看、三看也就看出名堂,「演技」沒那麼好的。
吳若權:所以背後可能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鄭春鴻:是可能有一點問題,這個東西要解釋也是很久,我繼續把我的秘訣跟大家分享。第四、如果一個醫生,遇到大病,他不諮詢其他科的醫生的意見,只靠他一個人幹到底,一個人包,那可能也有問題。
吳若權:我可以幫你補充下一個?如果他願意諮詢其他科醫生,然後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另外那個醫生,他也不是一個好醫生。
鄭春鴻:哈!我想我們談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啦!我剛剛提到的,著重現在是一個多科整合的時代,大病的醫療不可能不多聽別人的意見,一個人猛幹。
吳若權:我補充剛才的事。我父親看心臟,他吃了一個藥之後,就會肺積水。這個問題應該是心臟科要處理跟解決,可是心臟科醫生他就把它推給胸腔科。他叫胸腔科醫生來看。可是這個積水其實就是他對某一些藥劑的反應,就是如果量太多,就比較容易積水,只是要控制到剛好,沒那麼容易。
鄭春鴻:我可以稍微解釋一下,您剛講到那就是說一般我們講到叫「會診」。其實「會診」,不是說我來要你講兩句話這叫「會診」,它是一種多科的整合,是要在一定的文化下才能有效地進行,也就是說不能官大錶準,大牌醫生講的算數,大家統統都聽他的;而要讓第一個再年輕的醫生,都能、都敢把他自己所見所聞都講出來,而且大家都願意去參考,這個是要在一個很長久經營下,謙虛,熱愛真理的文化與環境下才能做出來。
第五、當你發現這個醫生對護士很兇的話,他可能不是一個好醫生。
吳若權:哦?為什麼?
鄭春鴻:因為,醫生只是一個教練,他只是掌舵的人,告訴我們前進的方向,治療計劃怎麼做。但是真正在執行和照顧病人的,後面的護理人員也非常重要的。如果說他對護理人員很兇的話,那個護士可能就……
吳若權:沒有辦法很熱情的工作。
鄭春鴻:不只這樣,更嚴重的,她在病人身上發現什麼問題,她會不敢跟醫生講,因為她會怕被罵、被兇、被嫌。所以說,如果醫生對護士兇巴巴的,不是對你兇巴巴的哦,對護士,你要注意看,對護士如果很兇的,那就不妙,這也要注意一下。
吳若權:尤其你住院的時候
鄭春鴻:是。接下來,第六、不注意院內感染的醫生,不會是好醫生,包括不知道在接觸新病人前先洗手的醫生。因為院內感染是非常嚴重的,以癌症病人來講,因為感染而過世的,比例占得非常高的。第七、不尊重病人隱私的醫生,也不會是好醫生,這個也是要注意,包括看病的現場,你沒看完病,下一個病人已經在你旁邊等了,還有病人的個人資料,或者是他跟別人隨便就講起你的病情。那種醫生也不是很理想的醫生。

1 則留言:

  1. 還在為了找尋適合自己的好醫師而煩惱嗎?或是厭煩每次要找好醫師都要到離住家千百里的診所,想換個離住家近且優良的醫師嗎?又或者想一手掌握各醫療資訊不容遺漏嗎?那大家絕對不能錯過這款在google play上架的APP囉!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Hamelindoctor#?t=W251bGwsMSwxLDIxMiwiY29tLkhhbWVsaW5kb2N0b3IiXQ..
    功能簡介:
    一、找好醫生的方法有兩種:
    依縣市瀏覽搜尋
    以附近位置搜尋
    二、以附近位置搜尋呈現的方式
    三、在這個App還採用RSS技術將四家具有最豐富醫療保健的報導彙整起來,點選中時健康、蘋果日報、優活健康網、康健雜誌就能瀏覽這些媒體的最新資訊,隨時隨地瞭解一些健康觀念。而且還可以用關鍵字查詢方式,查閱這些媒體報導過的症狀資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