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醫院是一個修練品德的好地方

羅慧夫醫師說:「做醫師是一種福氣(privilege)。」他所指的就是醫業讓從業員具有比別人更廣、更深的人生視野,從中得到的的體會與實踐就是福氣。

文 / 鄭春鴻
佛洛伊德曾經說過,人類有史以來曾經受過三次重大「恥辱」:第一次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將人類從主宰宇宙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二次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將人類從主宰地球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三次,就是心理分析理論,將人類從主宰自我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三次的核心就是佛洛伊德提出了人的潛意識學說。

人甚至主宰不了自己

佛洛伊德這麼説,可不是自吹自擂,他要告訴世人的,是一個古典的真理:人是軟弱的。人不只主宰不了宇宙,主宰不了地球,人甚至主宰不了自己,因為人的思想及行為的內在動力不只由人的意識來主宰;人的潛意識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的不可捉摸,也成為影響人類行為極其關鍵的變數。
大家越來越清楚,所謂健康不單指體壯如牛,而必須是身、心、靈都達到和諧。而其中心和靈的和諧更形複雜,它必須在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達到平衡、健康的互動,才能成就,形成平和、健康的人格。
這一段文字讀來輕鬆,但是執行起來卻往往充滿困頓,我們甚至可以說,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和自己爭戰,其戰場、戰火、導火線,都在這條戰線上,更清楚地說,這就是人生。
我們面對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我們看到社會上一些反社會的乖戾情事;我們面對轉念之後原本芝麻大的小事卻跟人爭吵得面紅耳赤;以及現在經常看到的許多窩在家裡不去工作的宅男宅女現象;我們看某人一向中規中矩的,卻突然做出無厘頭或出人意表的事,毋寧都是人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出現衝突所產生的。

不斷地瞭解自己的「子人格」

天下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最不能捉摸的是潛意識。不過,潛意識也不是全然無跡可尋,想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我們要不斷地瞭解自己的「子人格」。人格,是指一個人個性化的、相對穩定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是一個人心理結構的基礎。人的不同的性格側面被稱為「子人格」。當人在應對現實中的不同角色時,會有不同的子人格出場。
我們和親人生活在一起,出現的通常自己的主人格,一方面因為自覺得不需多做掩飾;一方面家人對自己知之甚深,我們的各種子人格,他們也都能一眼看穿。不過,在職場中,因為面對的是各種不一樣的人,因此往往需要「喚出」不同的職業人格出場。如果人們缺乏對自知,或是錯估對方的意向,就可能在職場中出現了不該出場的子人格,或是還沒有培養和塑造出適合職場的職業人格,這就會影響到自我的職業生涯發展和獲取職業的成就。
自知的過程當中,要讓自己能逐漸看明白潛意識對自我的影響,對人格形成的作用,就必須去正視自我的潛意識和意識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它們是相互怎麼作用?心理動力學以心理能量的運動規律來詮釋人的思想及行為的內在動力根源;意象對話是指用潛意識的語言——意象來對話,直接瞭解人的內心及真實的自我。

職業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框架」

除了「童年生活」的經驗之外,根據研究,「職業」是塑造人格的最重要「框架」之一,因為世間沒有一件事像職業一樣,包辦你那麼長的時間。比起吃飯、社交、娛樂、家庭等不同的人生活動,職業所占的時間都是最多的,對許多早起晚睡的現代人而言,一天花在職業相關的時間,甚至比睡覺的時間還多。
培養與塑造職業人格的過程中,職業一直不斷地在影響著我們的自然人格,我們需要注意的課題包括:對自然人與職業人的認知;對自我人格形成基礎的認識;對自我子人格的認知與應用;培養和塑造適合自己的職業人格。

醫業對醫院從業員的人格影響巨大

醫院的從業員,尤其是醫護人員可以說是各行各業中最辛勤工作的一群。他們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即使休假也要隨時待命。人的一生,通常要多次轉換不同性質和型態的工作,但是醫護人員可以說是最少改變職業的人,他們不但養成教育時間長,一般而言,一做就是一輩子。我們可以想像,職業對他們的人格塑造有多大的影響。羅慧夫醫師說:「做醫師是一種福氣(privilege)。」他所指的就是醫業讓從業員有比別人更廣、更深的人生視野,從中得到的的體會與實踐就是福氣。至於有沒有人空入寶山,沒有吸到一口福氣,反而沾惹一身穢氣呢?當然也有。醫院是一個修練品德的好地方,為了和大家彼此勉勵,不但倘佯在福氣之中,也製造福氣、馨香之氣和大家分享,本文從醫業的特性,試分析在醫院工作,比起在其他行業工作,在德性的修練上有哪些不同:

醫院是一個生命教育的地方

華人是一個諱疾、諱醫、諱死的民族,特別缺乏生死教育、生命教育。醫院的從業員,每天看到的都是憂愁於病苦之人,這些病苦有的已經糾纏多年,就像一個連視線都逃不掉的惡鄰;有的不來則已,一來就託人捎來口訊,說限時前來索命;有的有如響馬,一場車禍呼嘯而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全身已被插滿管線。
醫院是一個生命教育的地方。
醫院的從業員最清楚人命就只在一口氣之間,只要一息尚存,憑一口氣就可以牽動人體千頭萬緒的神經網絡;就可以頤指氣使。為了照顧這一口氣,醫護人員要花多少心力;社會要花多少健保資源,才能使這一口氣,接下一口氣。
在醫院工作的人是不能同意青少年飆車的,因為他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也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在醫院工作的人是不能同意吸毒吸煙的,因為他殘害自己的生命,形同自殺。一切對生命的輕蔑,哪怕只是一個觀念,都是對醫護人員的不敬,因為他們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思索著如何搶救一條垂危的生命。

醫院是一個培養憐憫同情心的地方

一個在百貨公司或五星級飯店上班的從業員,相較於醫院的醫護人員是比較不容易的,因為每一個顧客的需求差異性太大,當你弄清楚他想要什麼的時候,往往他就要離開了;但很少人到醫院逛街的,在健保「吃到飽」的台灣,雖然出現所謂hospital shopping的人,不過他也可能是「慮病」的焦慮症者,至少需要被衛教或安慰。
醫院是一個培養憐憫同情心的地方。
到醫院的人都是自己或親人有病,希望得到醫治,醫院的從業員每天遇到的都是在人生關口上碰到困難的人,和他們分擔愁苦,也等於給了自己救贖,學習去憐憫他人,也等於給自己的人生開路。不過,醫護人員是提供對病人最好的一切,不是病人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經過專業的判斷,以及社會的良知(比如珍惜健保資源),給予病人最好而且適當的治療。

醫院是一個教人孝順父母的地方。

孝順是一個非常老牌的德性,《詩經.蓼莪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華人社會是一個講孝道的社會,可是到了21世紀,很多孩子卻被指為「不知感恩的一代」。其實,不知感恩的人,哪一代都不缺席的;但是要學習感恩,也確實必須有一定的環境和因緣。
醫院是一個教人孝順父母的地方,是一個學習感恩的好地方。
在醫院工作,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感人得景象,聽到感人的言語,它是出自隨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他們不離不棄守著父母,餵食湯藥、擦屎擦尿;他們攙扶著父母在院區裡散步,深情地望著父母。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守著父母,一口接著一口餵他們進食,在自己的腦海裡,好像有一卷錄影帶正在倒帶,那一幕一幕父母親當年如何也一口一口、不疾不徐地餵我們吃飯的畫面憬然赴目。在醫院工作的人,每天都可以分享這樣的福氣。

醫院是一個教育子女的地方

教育子女,最沒有果效的方法就是「碎碎唸」,尤其是教孩子要有責任感、要有榮譽心,生活要有紀律等等,尤其想教孩子倫理道德,兄友弟恭,孝順父母,出一張嘴「言教」是辦不到的。
醫院是一個教育子女的地方。
如果這時候,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正好身體違和住院,不要錯失機會,這是你教育孩子的好時機。現在的老人不像舊世代的老人那麼有威權,基本上不期待年輕人來服事,但生病住院,總是令人沮喪,需要人服務。中青代的父母,平常忙著工作,疏於問候老爸老媽,正好在這時候多體貼老人。你會發現,你對老人所做的一切,每一件事,每一個動作所蘊含的意思,都是你想要「教育子女」,但卻苦於不知如何「說」起的課目。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一場病,竟然是為了孫子開設倫理課程,教室就設在醫院。

醫院是一個看淡俗世價值的地方

美國早就把「醫療糾紛」算進醫藥費裡,因為醫師是這個糾紛的高風險行業。台灣的社會上,也隱約有一種「仇醫」的現象。近年來,我們也常看到社會動不動就要告醫生。
醫院是一個看淡俗世價值的地方。
事實上,一個醫師的養成教育很長,人命關天,不是誰想幹醫師穿起白袍就可以幫人看病的。我們可以說,每一個醫師手上都牽著很多條命,大家都仰賴著他的照顧,按理大家要多為醫師禱告,因為他是上帝派來的使者,「仇醫」倒楣的還是病人。最大的福氣在於病人信任醫師;醫師愛護病人。
醫師是一個必須看淡俗世價值的族群。醫師是發不了財的,就算是收入比一般上班族高,但是實在撥不出太多時間去「花錢」,因為他做的是「手工業」,不像百行百業,發的財是別人替他賺的,是錢滾錢賺來的。既然發不了財,就要看淡俗世價值,另立人生價值、創造新的人生價值。社會上,有知識的人多得很,但是別人不一定需要你的知識,比如你會寫作,但是想寫作、需要寫作的人不多;醫師就不同了,醫療的照顧,四處都可以找到需要幫忙的人,對病人是福氣;對醫師也是福氣。

醫院是一個養成勤勞德性的地方

耶魯大學曾經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做了一項調查:只有 3% 的人對於他們的想達到的人生目標有非常清楚的計畫,並將它們寫下來。世上或許有天生懶惰的人,不過,缺乏目標的人則更多,重要的是如果缺乏目標就會懶惰。
醫院是一個養成勤勞德性的地方。
在醫院工作,比其他行業都更有具體的目標,就是運用科技解決病人的疑慮和痛苦;當力有未逮,無法完全為病人解決生理上的痛苦時,就去安慰病人,讓他們心中有平安。
因此,理論上我們在醫院不應該看到「懶惰」的人,抑或說在醫院裡,如果有人「懶惰」,很容易就被發現,因為大家的工作目標都很明確,都在忙著服務病人。所以,在醫院工作的人,很容易就學會勤勞工作的德性。

醫院是一個養成專注德性的地方

沒有一個職場需要的專注程度超過醫院的。
醫院是一個養成專注德性的地方。
在醫院工作可以學到專注,什麼玩笑都可以開,沒人拿生命開玩笑的,抑或說沒有人希望被人拿自己的生命,或拿家人的生命開玩笑的。人同此心,醫院的從業員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接受檢驗的,我們讀JCI的評鑑標準,可以看到一所現代化的醫院是如何被嚴謹並標準化地要求。在醫院工作久了以後,自然就會比較細心,因為大意不得,事事專注,壓力也比一般人來得大,不過也因此修練到專一的德性。

醫院是一個與親人告別的地方

過去,華人有習俗,希望人死要死在自己的家中。所以,當病人在醫院,臨終前,家人會趕快把他送回家,希望他可以在家「過氣」。尤有甚者,台灣過去還有個壞風俗,如果家人在外過世,他的遺體按例是不能進屋的。過去,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家裡辦喪事,在屋外搭帳蓬,就算佔用馬路,也都得到默許,這種奇怪的風俗已不多見了,因為現在大多數人都在醫院過世。

醫院是一個與親人告別的地方。

雖然醫院有「預立醫療指示書」,提供病人在危急時,放棄實施心肺復甦術,但是多數人還是不忍心看到親人慢慢離去,醫護人員明知這樣的急救可以喚起的生命仍然很短暫,但是在病人家屬的要求下,也只能救人救到最後一刻。
此時,除了親人之外,醫護人員可以說是陪著我們每一個人走到人生最後一個腳步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醫護人員的接生下來到人間的;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醫護人員也參與了大家最重要的時刻,把我們送離開人世。看到人生的起點,也看到人生的終點,怎麼過日子才有意義?答案就在其中。

塑造好德性的同時也承載心理壓力

在醫院工作雖然可以修練到這麼多的好德性,但是因為醫院從業員必須面對非常精準的技術要求;非常纖細的情感運作,因此在塑造好德性的同時,也已經承載了比別人更大的壓力。
一個在培養和塑造職業人格時,需要按照職業要求去做,但是當職業要求與自我發生矛盾時,就會產生內心的困擾與壓力,長期的職業壓力會給人帶來身心的損傷,這就是職業病的由來。職業壓力不僅使得工作業績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加大,甚至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比如精英人物的疾病或英年早逝。對個人而言,還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對子女的教育、婚姻關係等。因此,每一個職業人都需要學習職業減壓的方法,對自己、對家庭、對企業、對社會,都是重要的。
其中最值的大家注意的是不要因所從事的職業讓自己「生病」,這種「職業病」最明顯的是「過勞死」,近來來已經逐漸地引起大家的矚目了,但有些職業所產生的壓力和痛苦,雖不致於死,但有時卻比死還要痛苦。
心理壓力是製造職業病人的第一「要素」。的確,現代社會是一個「壓力的年代」,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壓力的刺激中,因壓力而產生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焦慮、憂慮、抑鬱、憤怒、過勞、神經衰弱等,以致造成身心疾病的困擾。給企業帶來的直接表現就是:缺勤率上升、士氣低落、效率下降、執行力減弱等。
壓力不全然是個壞東西,一個完全沒有心理壓力或生活壓力的人,就像一艘沒有壓艙物,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是很容易翻船的。不過,倘若壓艙物過重,則傳還沒開出碼頭就沉船了。職業帶給人的壓力,往往是後者。
怎樣為職業減壓,包括找到這些壓力的內在根源、學習自我減壓的方法,從而達到提升心理健康、增強工作績效的目標,坊間的書籍、名嘴的獻策所在多有,但是宗教對人生苦樂早就有全面而周延的討論。

佛門去除痛苦的八個法門

現代人去除「壓力」,可以和佛門去除痛苦的八個法門並論,它分別包括:
1. 正確的理解事情的因果和無常:理解事物的方法落實在生活上,簡單地說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天下事沒有一件是空穴來風的,好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換句話說,突如其來的好處大都不見得是好什麼事),有這個基本心態,就比較能正確地理解事情的因果,不會怨天尤人,也知道凡事不要強求。如此一來,生活壓力就解除一半了,因為這時候的你,已經能「以變為常」,視「無常」為「正常」矣。
2. 正確的思考:這不只是去除痛苦的法門,也是進入平和快樂的路徑。正確知道事情的因果,只是觀念正確,不會墮入混沌;要行成力量,必須從脫離小我,到擁抱大我,進一步進入無我之境,最近有大陸的大善人來台灣發紅包給生活困難的人,本來很偉大的事,但一路代給大家,包括大善人自己滿多困擾。關鍵在大善人只做到「大我」,還沒有做到「無我」,也就是說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覺得在幫助別人,甚至謝謝別人讓你有幫助他的機會。
3. 正確的言語:有了正確的思考,接下來就是行動。行動第一,就是說話。正確的言語包括避免說謊,造口業,口說好話,或是保持緘默。出口騙人,即使大家都被你矇在鼓裡,你也會永遠耽心謊會被拆穿;你對某事雖說說得理直氣壯,但是話中詛咒他人,或出惡口指傷人的話,則犯惡口之罪。有道是當我們以一支手指頭指責別人的時候,正有四支手指頭指著自己,而自己真的就那麼經得起考驗嗎?這也是不安和壓力的來源。因此,我們對待別人最好都說正面的好話,即使是指責的話,也可以轉換成別人較能接受的正向規勸之語。倘若一時之間無法發此智慧之語,最好就暫時保持緘默。
4. 正確的行動:指的是做對眾生有益的行為。坐而言,還要起而行。凡所做為,都要以眾生為念,利他的精神本身就是快樂的泉源,擁有別人沒有的財富和享受所得的快樂,有一天會令人發膩;當他人因你的幫助而得到快樂,這種快樂才能持久。
5. 正確的生活方式:對佛教徒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重要的生活圭臬。佛教不殺生,也正因緣於不忍人之心。人的壓力和痛苦,有的是內在的;有的是來自他人的。如果我們隨時叮嚀自己,不要把生活建立在其他人或動物的痛苦上,能做到這一點,別人的壓力和痛苦至少就減低了一半。
6. 正確的努力:壓力大、痛苦多的人,一般都不是懶惰之徒,相反地,他們通常都是最積極、最努力以赴的一群。怎奈他們努力的方向不對,不知事理因果;只為一己之私;排擠他人無法彼此成就,所以努力越大,偏離快樂就越遠。因此,如何去除無用的思想或妄念,轉化成對萬物有幫助的行動,這樣的努力才是有價值的。
7. 觀照:為了確保我們的思想、行動及努力都走在對的路上,我們必須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行動和經驗,以及可能出現的結果,隨時修正自己。
8. 專注:世間誘惑無所不在,道家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佛教徒也主張,必須透過冥想能夠回到本心。

智慧使基督徒在苦中找到出口

《聖經》一直強調上帝是慈悲的;但人生又有許多痛苦。上帝之慈悲與人類的痛苦似乎有些矛盾。<創世紀>前十一章說,人生的痛苦一部分是人的罪惡直接造成的(三及四章);而天災是人的罪惡間接造成的,是上帝對罪惡的處罰(六章等之洪水故事)。
基督徒面對痛苦時最常想到的是<約伯記>的觀點:痛苦是上帝給人的考驗。在實際生活中,越是簡單觀念,越容易發揮作用。把痛苦看為暫時考驗,比較容易忍受。然後通過禱告,也就是與上帝思想和感情的不斷溝通,可以慢慢發覺痛苦能含有的其他意義。
不過,苦與樂的問題,對基督徒而言,仍然始終糾纏不清。我可以一口氣把自己對苦樂的詮釋糾葛說出來:
苦是神的懲罰嗎?樂是神的祝福嗎?神要賜福給人,是直接給「樂」給甜頭吃呢?還是要人「先苦後樂」?神要降禍於人,是直接給「苦」頭吃呢?還是會令人「先樂後苦」?苦與樂是人的感受,抑或是真的有苦與樂這兩碼子事?基督教的苦與樂,相較於世俗的苦與樂,其最大的差別在哪理?在一般人眼中,基督徒常「以苦為樂」。基督教的苦與樂終究有一些是和屬世的苦與樂是重疊的,這一部分有哪些?基督教義中有哪些是絕對的苦?哪些是絕對的樂?抑或是苦中有樂;樂中有苦?人往往沉淪在「罪中之樂」,而且很多人想追求這種「罪中之樂」還求不到呢!「罪中之樂」是另一種苦嗎?
以下我引述過去我對《聖經》中對苦樂的相關描寫以及我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基督教《聖經》上,神似乎沒有特別指出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倒反而是人對苦樂特別敏感,總要求神使人趨樂避苦,並且相信愛神的人會有喜樂,至於罪人,神必會給他勞苦。「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 (傳 2:26 )。可見,《聖經》上確實是有「苦」和「樂」這兩碼子事,而且指出擁有喜樂的人,是神所特別祝福的,除了喜樂之外,他同時被賜予的包括智慧和知識,至於這後兩者是使得這個人得到喜樂的要件呢?還是它是喜樂之外的兩件不同的禮物呢?
至於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聖經》上似乎沒有明確的指稱,倒是可以從若干經文中發現,苦與樂除了客觀的存在,它也是人內心主觀的感受。「有人至死心 中痛苦、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伯 21:25 ) 這樣看來,福樂若有滋味,似乎出自人主觀的感受;這裡說的「心中痛苦」也是人自我認知的苦,這個苦事有時候真的是神要「修理」他所帶來的痛苦?但有的不是真的苦事,而是「上帝化了妝的祝福」,只是因為人的愚昧而無法察覺。
人之所以「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可能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受到神的處罰;也可能是他看不出神在「修理」處罰他,是給他得到獎賞的機會。以神的憐憫,人應該前者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喜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求你照著你使我們 受 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詩 90:15) 換句話說,喜樂不可能平白得到,它的前奏永遠都是受苦和遭難,「不禁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而且,這裡的「日子」和「歲月」,看來時間還不會太短。
而且,人生似乎是註定「苦多樂少」的。「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 。」(箴 14:13) 這裡提到的是沒有絕對的「樂」;也沒有絕對的苦。
喜笑間,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憂愁;樂極生悲,沒有節制的快樂,愁苦會隨後就來。而且「苦」與「樂」的 感受,可以說是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心中的苦楚、自己知道。心裡的喜樂,外人無干。」(箴 14:10)
大衛因為敬畏上帝,並且對上帝的愛深信不疑,因為他把所有苦事,都當做神對他的造就。「顯我為義的神啊,我呼籲的時候,求你應允我!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現在求你憐恤我,聽我的禱告!」(詩4:1)。不過,他唯恐自己的智慧不足,以至於無法了解神在每一件困苦之事背後的美意,也害怕自己因為軟弱,無法熬過神的磨練,因此要求神在困苦中,讓我們更寬廣。
看來苦和樂有它客觀存在的一面;也有它隱含在背後的意義。前者比如生了癌症重病,哪都不能去,什麼都食之無味,不可謂之不苦;後者比如大病不死,以自己生病的經歷,去安慰其他的病友,讓他們有信心面對治療,智慧使他在苦中找到出口,而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不住地透過禱告修練保守福氣

醫院是一個修練品德的好地方。能在醫院工作真是好福氣。不過,品德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一直住在我們的心裡,只要我們一疏忽,或被人誘惑、被事誘惑或被財誘惑,它會立即離我們而去。至於那惡者的勢力,可從來沒有遠離我們,當我們的好福氣、好德性一偏離我們,惡勢力立刻就進佔入內,成為連我們自己都看不清也摸不著的「子人格」。
正因如此,我們要不住地透過禱告,要透過修練,才能保守著它。福氣,只是「氣」,如果我們不去「吐納」,這一股氣,或這一屋子的福氣,是不會自動跑進我們心中的塊壘的,也不能在我們的生命中起作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