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四不」與「四要」

「梁春姬事件」很明顯地表達民眾對新聞報導仍有的嚴肅期待。我們以此來看「醫療」這一個行業。報業有張氏的「四不」;醫業本質上也有「四要」…….

/ 鄭春鴻



前一陣子,台灣電視的一名女主播,藉金正日死訊穿扮成「梁春姬」模樣播報當日新聞,引起觀眾極大的反感,女主播因此而下台。這樣的「大膽演出」誰都清楚,一定是整個新聞部的規劃,豈料女主播事後竟說,是她一手自導自演,新聞主管都不知,你相信嗎?
這個「演出」,很容易就聯想到「全民最大黨」綜藝節目。這位新聞女主播扮成「梁春姬」的演出,和「全民最大黨」的節目可以說如出一轍,女主播「演」得還不錯,為什麼她就反而得到的是觀眾的噓聲而不是掌聲呢?
道理很簡單,「全民最大黨」邰智源等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他們是「演員」;而這一回扮成「梁春姬」模樣的人,她是新聞部的「記者」。前者是綜藝節目;而後者是新聞節目。
當我們看「全民最大黨」時,希望從「演員」影射的新聞人物所做的「表演」中,看到他們對新聞事件反諷的詮釋,這種分身式的表演,所呈現的,有時反而比新聞本身表現得更「真實」。從新聞學上來看,「全民最大黨」的表演,應歸屬於「新聞評論」類,類似CoCo畫的政治漫畫;至於女主播當天做的是「新聞報導」。觀眾和讀者對新聞報導真正心中的期待,仍然是嚴肅的、客觀的、公正的、中立的;更高的標準,我們可引用知名報人張季鸞在因《大公報》獲得密蘇里大學表揚時,對輿論本質的詮釋:「不黨、不私、不賣、不盲」。新聞記者之所以被稱為「無冕王」,新聞事業之所以被高舉為「第四權」,正是因為他所發出的是「正義之聲」,倘非如此,新聞記者只報導一些八卦、花邊、甚至被人收買,只報導經過刻意設計的「業配新聞」,這樣的新聞記者就不再是新聞記者;而只是為新聞人物搖筆桿的「工具」。
不可諱言地,因為媒體的「商品化」,台灣民眾對「新聞記者」這個行業,已經相當程度地失望。「梁春姬事件」很明顯地表達民眾對新聞報導仍有的嚴肅期待,值得關注。
我們以此來看「醫療」這一個行業。報業有張氏的「四不」;醫業本質上也有「四要」:1) 要提供有效的的治療 ( effectiveness )2) 要因病人而存在的 ( patient-centeredness )3) 要適時地提供服務  ( timeliness ) ,以及4)要一視同仁對待病人( equity )。如果一家醫院或一個醫師,不能做到這四個目標,就等於放棄自己的志業的價值。一個以爭取最高利潤做為目標,把醫療當成商品,不站在有效治療病人,提供適當醫療的醫院;一個沒有底薪,把醫院當成「打工」的地方,把病人看成抽成的對象,「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的醫師;一個病人需要他,很不容易找上他,就算找到了,只能草草對話三分鐘,不能真正幫上忙的醫師;一個欺貧重富,對不同病人差別待遇的醫師。基本上,他已經背離了所司職業的本質,無法得到病人及家屬的敬重。
一言以敝之,不能堅持「四不」的新聞記者;和不能堅持「四要」的醫院和醫師,得到的一定是噓聲,不是掌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