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今《楢山節考》


辰平忍痛揹著母親阿玲婆在山上棄養 (取自電影劇照)

《楢山節考》並非要大家跟著學,棄養年邁的父母;不過,當我們看到辰平忍痛告別了媽媽,返回村子。天上下起了大雪,阿玲婆在山上默默的等待著死亡。這和我們看到親人毫無意識地在加護病房人工延壽,兩相比較,其痛苦是一樣的。

/ 鄭春鴻

人生面對的是一連串的選擇。每一天,眼睛一睜開來,就有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題要做。要穿哪件衣服繫那一條領帶?吃燒餅油條還是吃蛋餅?有求必應地給孩子買機車會不會寵壞他?有的選擇只是交替運作;有的選擇如過河卒子,一旦落了子兒,只能拼命向前,而且要影響全盤局勢。
醫療,也開始進入「病人參與選擇」的時代。過去醫療的手段沒那麼複雜,病人的權益意識也還沒有覺醒,生病怎麼治療,病人好像沒什麼選項;現在的醫療,手段越來越多,不同的手段導致的結果差別不小,尤其是面對重大疾病,醫生要病人做選擇,表達意見的機會就越多了。當病人拿不定主意,或已經沒有能力選擇的時候,直系血親家屬就要幫病人做選擇。
監委黃煌雄在《全民健保總體檢》中指出:「許多加護病房中的末期病人於死亡當天仍在驗血、照X光、抽痰、使用呼吸器、抗生素、洗腎,甚至使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或被施予心肺復甦術,在這些激烈的急救處理措施之後,僅僅是以醫療加工方式延長生命,對於病患而言,是一種折磨與凌虐,留給病患家屬,是無盡的煎熬與痛苦,同時也耗費掉龐大醫療資源。」
瀕臨死亡的病人之所以受到這樣的「折磨與凌虐」,絕不是醫護人員所忍心施予的,他們是最了解「這些激烈的急救處理措施之後」所導致不可避免的結果。那麼是誰讓父母受這麼大的苦,而仍然「指使」醫護人員去「搶救」並認為這才是孝順父母呢?正是他們的子女。當父母還沒有終日閉著眼睛,當父母還以似有還無的意識會望著你時,並且還偶爾有表情的時候,儘管父母的嘴上、鼻孔上已經插了許多管子,頸部已作了氣切,子女還是不願鬆手。
疾病壓縮理論(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認為未來老年人病痛將減少且集中在生命末期,最好一天或一個星期,亦即縮短老年人身心障礙臥床之時間。疾病到生活的盡頭才發病。與其說這是社會的期待,不如說這也是你我的期待,但以目前台灣的情況,顯然是事與願違的。2009年,有7,784位瀕臨死亡的病人,進出醫院10,117次,每次平均住院12天,總共花了全民596,869,716元。
日本導演今村昌平拍攝的《楢山節考》是一部提供老人「下台機制」的電影。故事概述劇情描寫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個貧窮小村子,由於貧困而沿襲下來了一種「拋棄」老人的傳統;就是所有活到70歲的老人,不管是否依舊身體硬朗,只要到這個年紀就要要被家人背到楢山上丟棄,以節省糧食的支出。《楢山節考》並非要大家跟著學,棄養年邁的父母;不過,當我們看到辰平忍痛告別了媽媽,返回村子。天上下起了大雪,阿玲婆在山上默默的等待著死亡。這和我們看到親人毫無意識地在加護病房人工延壽,兩相比較,其痛苦是一樣的。
解決今《楢山節考》的痛苦,醫者必須告訴病人及家屬,在怎樣的時空下做的什麼治療是屬於「無效醫療」,使病人能夠得以有尊嚴地善終,家屬能夠心安地度過哀傷。至於因「無效醫療」所耗費龐大醫療資源,應做更有效的評估,使其分配至社工、尤其是宗教機構,由他們對民眾進行臨終教育,可能得到更好的成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