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健康,生理學道德


(相片說明)睡眠多享受可以問剛剛出生的小Morgan,
他大睡十個月,突然被吵醒,難怪要哇哇大哭呢!
(圖為我的外甥女鋼琴家Melody Lu,在美國Irvine
剛生下的次男Morgan )

 「病人比正常人更接近自己的靈魂。」透過堅定的意志,在你和靈魂之間最清澈的片刻,貼近它,傾聽它,生病太苦了,我們一定要從中取回代價,上帝在這一刻會對你說很多話。

文 / 鄭春鴻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不容置疑地,勞動後的休息是單純的喜悅。」的確,辛苦工作之後,尤其又看到辛苦有了代價,那就是大大的喜悅了。我們也可以這麼想:「不容置疑地,生病之後的健康是加倍的幸福。」大病一場,而今慢慢地走出幽谷,可以無拘無束地逛菜市場;可以再度為小兒小女說睡前故事並且相擁入眠,這是多大的恩典啊!
人很少在睡夢中,夢到自己是一個病懨懨的人,通常人一旦進入被稱之為睡眠的這個青春的泉水裡,甚至就不太敏感發現自己的年齡,而且還能相信自己仍是健康的,法國作家紀德在他的日記裡曾經這麼說。的確,一個五十歲的人,很少做一個自己七十歲的夢;倒反夢境裡的自己往往比實際年輕很多。這麼說來,追求不老的人們,似乎要寧睡不醒了。
的確,文學家歌頌睡眠就有很多。莎士比亞在名劇《亨利四世》裡,有一句名言,他說:「舒服的睡眠是大自然給人溫和而令人懷念的護士。」我們可以看到枕邊人,當他(她)進入深層睡眠時,胸口一起一伏的波動,配以甚有節奏的鼻息,那麼安寧與滿足,真是在一天當中所僅見。
希臘詩人荷馬在他的《奧德修紀》中也提到:「所謂睡眠,一旦閉上眼晴,不論善惡,使人忘掉一切。」人在江湖,即使明知自己有一肚子壞水,但是表面上會裝得人五人六,裝久了還真以聖人自居;而人在夢境裡,好像就不會那麼掩飾自己,真我和偽我似乎可以自由溝通,交替扮演,反而比較是一個精神狀態平衡的自我。大概正因為睡眠中,比較容易自我觀照,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才會說我們「應該把床作為自己的寺院」,把睡眠做為自我修行的幽居之所。
睡眠再怎麼迷人,總要睡得著才能享受得到。天底下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睡得著的人;一種人是睡不著的人。後者有絕大多數的人是病人,尤其是住院中的病人大都是睡不著。富蘭克林說:「疲勞是最大的枕頭。」對癌症病人來說,有一種共同的症狀,那就是「前所未有的深度疲勞」,難怪總在半睡半醒之間。
英哲培根在論文<學問的進步>中說:「健康的軀體是靈魂的客廳,而病體則是監獄。」確實,住院中癌症病人不但身體的細胞失控了,身體的自由也失控了。哪裡都暫時去不了,睡也睡不著,確實十分折磨。不過,儘盡管疾病是身體的障礙,但只要不太介意,不要一直盯著它想,它就不會成為意志的障礙。法國蒲魯斯特就說:「病人比正常人更接近自己的靈魂。」透過堅定的意志,在你和靈魂之間最清澈的片刻,貼近它,傾聽它,生病太苦了,我們一定要從中取回代價,上帝在這一刻會對你說很多話。
寫《西方的沒落》的英國歷史家斯賓格勒說:「維持健康是我們的義務。很少有人知道有這一層『生理學道德』的存在。」他的這句話是為上帝傳話的。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啊!因為那對別人,尤其是對家人是一種道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