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知識之海


(圖片說明) 銀色的星光,就像真理,誰也不能一眼看
盡;只有畫家可以把它捕捉下來。
( 圖為畫家呂月華的油畫作品《銀色星光》,
100號,鄭春鴻收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圖書室借展 )

牛頓說:「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爲:我好像是在海濱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塊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爲之高興的孩子。重要的是,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的確,知識的學習和真理的追求,不在於能不能在沙灘上找到發亮的石子和美麗的貝殼,令人著迷和快樂的是眼前的那一片湛藍無際的海洋。

文 / 鄭春鴻


動物界從來找不到任何一種動物像人類一樣,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學習自立,才能脫離父母,自己養活自己的。現代人讀書讀到超過卅歲,出國留學,甚至都結了婚,生了小孩,卻一個蹦子都沒賺進口袋,還伸手向爸媽拿錢,這種「王子公主型」的人並不少見。相較之下,當你的孩子告訴你,他不想上學,他不是讀書的料子,他想自立,想去打工賺錢。這不代表他們更有尊嚴,更想展現自己的能力嗎?
你會怎麼回答他呢?
你大概會先訓他一頓,然後對他曉以大義:「你不讀書,將來吃什麼?」「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你不讀大學,你要找什麼工作?」好像讀書就是為了吃飯、要找到好工作;除了這些說詞,一般人大概想不出怎樣告訴孩子要讀書、要上學。


高學歷不能保證有飯吃

高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說法,似乎已經有點說不通了。根據統計,今年八月失業率為4.14%,創下三年來新高;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更加速惡化,八月大學以上失業率5.26%,不僅遙遙領先其他教育程度,更創下二十三年來新高,大學以上失業人數十三.六萬人,占總失業人數三成;一至八月大學以上平均失業率則是4.61%,創下1878年有這項統計資料以來、即30年以來同期新高。
既然高學歷不能保證有飯吃,那麼你還會鼓勵孩子上學,最好拿博士嗎?如果你還是希望他繼續上學讀書,那麼你的理由呢?

現代人需要多方面的通識教育

人要學習,才會有競爭力,才能生存、活下來,並且過好日子。學習不等於讀書;讀書不等於一定要上學。不過,讀書是學習最經濟、簡便的方法;上學是循序漸進學習最經濟、簡便的途徑,這些理由已如上述。倘若捨此不為,雖然不見得學不好、活不下來,但是等於放棄社會資源和既定的遊戲規則,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一般人需要哪些知識與訓練,自古至今好像差別不大。古希臘的教育內容,包括體育(增強體力)、文法(文字學習)、音樂(平抑情緒)。教育方強調通才教育與優雅教育。孔子的教育包括「六藝」:禮、樂、射、弋、書、數。現在,我們的中學以前學校課程也都是通識教育。


以後都用不上的知識,學它幹嘛?

國文、英文,屬文字學習;數學,屬邏輯訓練;歷史、地理,屬社會文化知識;生物及健康教育,屬生物科學教育;物理、化學屬自然科學教育。做為一個現代人。「這些知識可以說沒有一項可以偏廢的。」當你這麼說,你的孩子也許會反問你:「爸爸,你中學學了幾何、三角函數、機率,後來你在哪些地方用上它們了?」這一問,可能把你問出火氣來了。不過,任你怎麼天南地北,拉東扯西,好像還真的大學聯考過後,這些數字符號就從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再也沒有發生過任何作用。不但是數學,物理、化學在生活上用到也非常有限,當年好像根本不必學得那麼深奧嘛!其中解釋為什麼要學數學,恐怕最不容易。
你翻遍百科全書,給數學找來許多冠冕。說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一切重大科技進展無不以數學息息相關。沒有了數學就沒有電腦,就沒有電視,就沒有太空梭,就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有點玄!說學好數學是成功成才的必要條件,不學好數學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也就不會有大的成就。這只是嚇孩子。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多做體操身體健壯,多做數學頭腦聰明。然而,我們應該知道,不僅數學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其他如物理、化學、甚至人文學科都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學它們也等於做思維的體操。

數學也許很重要,但對我一點都不重要

「既然以後都用不上這些知識,學它幹嘛?」
這時候,你可能要換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管什麼人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未來會從事什麼工作,說不定在你們班上就出一個數學家也不是不可能。未來的世界,也許少了他,就上不了火星,不能移民到月球。現在如果大家都不學好數學,等於把自己成為數學家的可能給堵死了。」換句話說,今天我們很多的學習,大多都只是一種準備,是為明天,為未來的一種準備。數學已經被證實在許多領域都有很重要的應用,說不定哪一天要用到,所以在通識教育的課程裡才一直沒有被廢掉,不但台灣沒有廢掉,美國的孩子、非洲的孩子,只要上學都要學數學,如果它真的是用不上的知識,全世界聰明的人何其多,為什麼都要他們的孩子學數學?

思考未來要做哪一行?

父母以為這樣的回答已經很聰明了,但是孩子還是有話說。
「我承認,數學也許很重要,但是對我,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我已經預見自己以後想做的事,它不需要學那麼難的數學。」聰明的孩子會說:「我以後想唱歌,組樂團。」「我想和朋友開一家咖啡店。」「我想幫人做廣告設計或室內設計。」「我的英文好,我想到五星級飯店工作。」他可能需要一些數學,大概只需「算數」,但不需要太抽象的數理知識。
當孩子談到他未來要從事哪一行的時候,我們正好可以給他一些思考路徑。你可以先鼓勵他對未來的務實,的確,讀書求學階段,就應該開始思考自己未來要做哪一行。現代知識太多了,如果孩子知道人生的目標,一路上先挑一些比較用得上的知識學習,看來是合理的。不過,孩子現在想做的事,未來一定是他安身立命的職志嗎?換句話說,你可以和孩子討論:「那些你認為對你不重要的科目,以後對你真的一定用不上嗎?」

四人就有一人的工作「學非所用」

根據一年前(2008)的統計,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與就讀科系相關比例約七成五,最能學以致用的學門領域是藝術約八成八、醫藥衛生約八成八,而這其中有兩成五的人,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他以前在大學唸的科系完全不相干;也就是每四人,就有一人的工作是「學非所用」。這個訊息似乎告訴我們,不要任性不去學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因為你以後用上的,或許不是你所學的,而是那些被你鄙視放棄的學科知識。
比較符合實際的建議是告訴孩子,在高中以前的教育,一般都還算通識教育內容,應該多保握機會,把每一個科目都盡力讀懂。你固然可以說:「我想讀文科,上了大學之後,我一輩子就跟數學無關了。」但同一件事,你也可以這麼想:「我想讀文科,上了大學之後,我一輩子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學數學了,我要把握這一生之中最後學數學的機會。」後者的說法似乎是更理性的,同時更與事實相符的。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那些自然科學教育背景的人,可能不太多人搞得清楚岳飛是哪一朝代的人?距今多少年?打什麼仗?為什麼要打?至於讀文史的朋友,年過四十,完全無法在孩子的數學、理化功課上給予任何協助的父母,恐怕更多。這些我們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回頭再來學習的功課,何不趁著現在努力地學它一學呢?
我們的學習,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其實到頭來求的不見得是自己真能從中得到些什麼,反而只是多多少少替後來的人「清理一些障礙」。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爲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於爲真理的事業服務。這就算我們做為人類的一分子,盡了一分力。
牛頓(1642~1729)說:「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爲:我好象是在海濱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塊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爲之高興的孩子。重要的是,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的確,知識的學習和真理的追求,不在於能不能在沙灘上找到發亮的石子和美麗的貝殼,令人著迷和快樂的是眼前的那一片湛藍無際的海洋。讓我們做一個有憧憬的人,一個天天有福氣瞻仰大海的人,或許我們撿拾不到漂亮的貝殼來妝點自己,在人間短短的幾十年歲月,就算只當一名淨灘之人,在沙灘撿拾一些垃圾,清理出個好氣息,和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享受知識的大海,這也已經很光榮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