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憂傷的母親

母親拉著我的手問我︰「小姐,妳有孩子嗎?」
「有。」我點點頭。

 
口述 / 張黎露主任 整理改寫 / 鄭春鴻
當年他廿九歲,是一個長得很俊美,父母親引以為傲的獨生子。他在美國修習的碩士學位就要拿到手了,辭去公職的父母親很開心地正準備要到美國參加他的畢業典禮,一切都那麼可以期待。突然,他被宣布罹患了大腸癌。
「面臨畢業,功課壓力變大。為了舒緩情緒,他跟著社團學習氣功。因此,當他發現自己的排便呈黑色,一開始以為是練功排出體內毒素使然。」母親說道︰「過了一段時間,他的黑便還是持續,身體並且逐漸消瘦,這時才醒悟到事情可能不單純,於是就到學生的健康中心做了檢查。」很意外地,他在意氣風發的年紀得了癌症;經進一步地診斷,發現他的癌細胞並且已經蔓延到整個腹腔了。由於他在美國只有學生保險,只能做較基本的化學治療,因此,父母決定送他趕緊回國治療。
他回國的那一年正好台灣的全民健保開辦,在返國的飛機上,他的病情已經惡化,不只排黑便,而是排血。一下飛機,來不及回家,就直接進入仁愛路的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
醫師研判,病人腹腔內的腫瘤仍再大量出血,如果沒有進行緊急手術,病人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所以父母簽了手術同意書,緊急將病人送入開刀房。手術後,他被送進加護病房觀察。在手術後的第二天早上,如同往常醫師試著撤除病人于手術期間賴以呼吸的人工呼吸器,原本以為可以轉到一般病房做後續的治療,但病人在移除人工呼吸器後,卻發生呼吸窘迫的情形,病人沒有辦法自己呼吸,於是人工氣管內管再度插入,呼吸器再度接上幫助病人呼吸。醫師告訴父母說:「暫時讓機器幫助病人,因為他現在太虛弱了,等病人體力恢復後再移除人工呼吸器」。然而病人卻無法脫離呼吸器,無法離開加護病房,無法再醒過來。晚期因為多重器官衰竭,病人陷入昏迷,獨留兩老天天期待著孩子會不會奇蹟式地醒來。
守著漸行漸遠的親人,一直到他消失在視線中,是一個令人肝腸寸斷的過程,不只家屬受盡煎熬,即使是醫護人員看著天天照顧的病人逐漸枯萎,也常常有不能自持的情緒。
他的病情越來越不樂觀,年輕醫師每遇到一個瓶頸,就來向孩子的媽媽說明後續的醫療處置和危險的分析。但是,只要有一萬分之一的機會,她對醫師每次送來的「同意書」,總是簽得十分堅決,因為她信任我們的醫師,我們的醫療,而且她是一位母親。
病人器官衰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呼吸衰竭,呼吸器的支持已經用到極限;造血功能異常,病人身體各處都有出血的現象;心臟血管系統衰竭,必須靠藥物才能支持基本的循環功能,但病人的血壓仍然極度不穩定;腎臟衰竭,病人尿排不出來,全身腫脹不堪,組織液甚至從毛細孔滲出,眼睛充血,眼瞼因為太腫而無法合眼。母親再也無法面對病人,因為她無能為力,不知如何幫助,所以當醫師說「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病人排水時」,無論是什麼方法,她馬上說「好,我同意,麻煩您馬上幫他執行。」母親永遠是最後一個認清自己的孩子已經無法挽回的人。
這時候,來向母親說明的醫師,忽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妳為什麼還要繼續幫她治療呢?妳知道我每天照顧他,看他這樣受苦,我有多麼不忍心嗎?我真的不希望再看到他受折磨了,這麼多的處置,只會帶給他痛苦,妳認為值得嗎?」他激動地說完話後便拂袖而去。對這位年輕醫師而言,病人的痛苦已經投射到自己身上,他也已經到了無力迴避的境地了。
母親對醫師突如其來的「指責」,十分惶恐。我相信她在此刻還是不認為兒子真的會離他而去;她所惶恐的或許是他的孩子會被醫師「遺棄」。
醫師離去之後,她開始啜泣,這是我看到這位從未掉一滴眼淚的母親,僅見一次情緒的崩潰。我向前去寬慰她,醫師不會放棄照顧病人的,他剛剛說的話是出自善意,他只是想表達我們都非常盡力在照顧他,他只是不忍心他受苦。
母親拉著我的手問我︰「小姐,妳有孩子嗎?」
「有。」我點點頭。
「當你們告訴我,你們還可以做點什麼來幫助我的小孩,我有能力拒絕嗎?」母親陷入無助地告訴我,她不但無力拒絕,也無力判斷醫師提出的醫療策略對兒子是不是真有幫助,她說︰「我別無選擇,我只能相信你們的專業。」
這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她沒有因為醫師因過度的關心而「指責」她感到生氣,她只是一個憂傷的母親。後來,她告訴我,以後醫師要為她的兒子做什麼處理,可以不用再來問她了,因為她真的沒有辦法拒絕。我知道,如果有什麼她可以告訴我們的,只有一句話,她要孩子再一次醒來。
「我相信醫師的決定是對的。」她甚至拒絕讓她在額外的時間進入加護病房多看看自己的孩子,因為她無法忍受孩子的身影逐漸地模糊,而她卻無力拉他一把。
病人一個月後在加護病房過世。一直到母親慢慢地可以接受兒子可能就要跟她揮別的事實之後,她告訴我,兒子活到廿九歲,正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不幸就要離去了。她願意以兒子的身體來答謝社會的栽培,如果醫院想試驗什麼新藥、新技術,她都願意接受。


[ 延伸思考 ]
1. 人工延壽是不是具有意義,應該由誰來做決定呢?病人?家屬?醫師?社會?還是哲學家?
2. 全心地投入情感是工作的動力,醫護人員要如何全心地投入情感,而又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地執行任務?
3. 多數的病人沒有能力去評估醫師所採取的醫療策略究竟是好是壞;另一方面,醫護人員挾著專業的權威,卻有非常強烈的說服力來遊說病人接受醫院的做法。在這樣不公平的立足點上,醫護人員必須要擁有哪些特質,才符合病人、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倫理上的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