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醒報社長林意玲訪鄭春鴻談癌症病人
我願意用《聖經》羅馬書五3-5來和大家共勉:「……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我要特別祝福所有的癌症病人家屬,在患難過程中因上帝的保守也能夠歡歡喜喜,接受治療,早日康復。
整理 / 保羅
林意玲(臺灣醒報社長):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醒報人物現場,我是主持人臺灣醒報社長林意玲,每個禮拜四的早上八點到到九點我們在這為您採訪精彩的人,談精彩的事,今天來到我們節目中是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多年從事多媒體衛教工作的鄭春鴻。
為什麼訪問他呢?因為他有一個很特別的一個網站,叫做《台灣病人網》(www.patient.org.tw),他非常關心病人的權益,讓病人透過他的網站來說話,也提供平台進行醫病溝通。鄭主任服務的醫院是專門治療癌症的醫院,所以他有機會瞭解許許多多癌症病人的感受。
從病友的經驗,對生命有新啟發
林意玲社長:首先我想請教一下鄭主任,您以前是媒體工作者,後來投入了醫院的行政工作,要不來談一下什麼樣的機緣讓你從多年從事新聞工作崗位,進入一個很優秀的治療癌症的和信醫院,來擔任文教及公共事務的工作呢?
鄭春鴻:我到和信醫院服務,今年是第十年,在和信醫院之前,我有二十年的時間在新聞界工作。在上一個職場的結束的時候,我有機會與和信醫院的黃達夫院長認識,他希望我能到這個醫院來寫一寫病人的故事。
醫院不只是一個治療、住院的地方,包括病人和醫師、病人和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病人和家屬、病人和病友,乃至病人病中對生命的體悟等各式各樣的故事都會在這裡發生;而醫藥的新聞,也不只是一些醫學的新知,甚至一些貌似新聞的置入性行銷報導,還包括台灣醫療生態、健保制度、醫學教育、醫學倫理等議題與故事也非常的值得大家關注。其中,對大眾而言,從病友如何面對重大疾病的經驗,確實可以使自己對生命有新的啟發。
我特別要提醒大家,「病人」、「病人家屬」指的不是別人,我們的一生,人人都有機會扮演這個角色,只是時間的先後、長短,以及病情嚴重與否不同。
癌症不是少數人的問題,是公眾議題
林意玲社長:您十年來都是在寫病人的故事嗎?也有醫生的故事吧?
鄭春鴻:我在醫院採訪的內容,除了病人的故事之外,也報導不少癌症病人如何正確地了解自己的疾病,以及自我照顧。因為癌症病人從發病一直到康復,大約有五年的時間要做密集的衛教。到目前,我已訪問超過一百位醫護人員及醫院行政人員,他們都很樂於站在病人的立場,以專業和愛心協助病人渡過人生最大的難關。我等於代替病人及家屬向醫師和護理人員,以及醫學技術的人員來請教他們,特別在病人的治療當中,五年內要怎樣的保養身體?怎樣來面對他們因癌症治療所發生的一些其他疾病及副作用。
林意玲社長:這十年來,您應該看到很多的癌症病人走進你們的醫院。癌症多年來一直是臺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癌症病人可以說是增加而不是減少,是吧?越來越多?
鄭春鴻:是的,癌症確實越來越普遍。根據統計,人從一歲到八十歲,四個人裏面會有一個人會得癌症。在一個家庭裏面如果說有一個人得癌症,全家的人都會陷入愁雲慘霧。因此,如何面對癌症,確實是現代人都必須具備的知識。癌症,顯然已經不是一個少數人的問題,應該是一個公眾議題,大家都關注的社會議題。
癌症已經漸漸地被看成了慢性病
林意玲社長:我很多朋友只要一聽到得癌症,大概眼前一片漆黑啊!覺得世界末日了。主任要不要跟大家說一說,至少在和信治療醫院裏面,是不是有很多人也是能夠活著出來,並非所有的癌症都是不可以治療的。此外,大家為什麼都那麼怕癌症,覺得這是絕症?請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在癌症醫院的見聞。
鄭春鴻:是啊!癌症確實漸漸地是可以被治癒的,尤其是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癒的可能性就更大。事實上,癌症也已經漸漸地被大家看成了一種「慢性病」了,各位知道其實有很多慢性病也不能完全被治好的,比如像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你有聽過完全治好的嗎?基本上,醫學上,病人在治療告一段落後,幾年之內不再復發就算「治癒」了。
林意玲社長:不再惡化的意思。
鄭春鴻:就是能夠控制的住,能夠控制它,讓它不會再作亂,就算是一種治癒了。
多數癌症療效還沒那麼立竿見影
林意玲:這些年來,您知道全世界的醫療技術人員都在努力研究癌症的「新打法」,包括新的武器,新的治療方法。您是不是也借這機會對已患癌症的家人或自己不要灰心,因為只要我們「氣夠長」,可以等到更好的醫療方法出現的一天。
鄭春鴻:的確,癌症治療的技術與藥物越來越進步,我也很希望能夠提出一些鼓勵的答案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樂觀,否則世人就不會談癌色變了。
我們可以從過去五十年來看,人類很多的疾病,在醫藥的治療上都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癌症相對就沒有像其他的疾病,對不同的癌別,以及各期別的病人,都可以有這麼立竿見影的療效,不像其它疾病的治療進步這麼大、這麼快。
林意玲:癌症治療到現在還是用化療、手術、放療。
鄭春鴻:癌症治療,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可以分成幾個大類:第一種是比較傳統化學治療藥物,可以稱為「殲滅型」的治療,也就是直接殺害癌細胞,它是去迫害癌細胞本身的DNA、RNA,或其他物質,以致於癌細胞沒有辦法繼續生存;第二種是最近常提到標靶型的藥物,它是間接的殺害癌細胞,所以它的副作用會跟殲滅型的不太一樣;第三種是誘導型的治療,有人說是它讓癌細胞「改邪歸正」,變成正常的細胞。目前為止,癌症的治療,在我個人看來還是很「野蠻」,您提到的「三大武器」放療、化療、手術,以及其他療法,基本都還蠻野蠻,也就是很侵入性,副作用挺大的。病人治療期間,必須有強大的求生意志,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再好的藥物也無「福」消受。
當然癌症治療漸漸地出現一些新的觀念,比方慢性白血病的標靶治療藥物「神奇橘色小藥丸」基立克,效果顯著;比如只要配對成功,很多疾病經由骨髓移植,也能達到康復。但也不是說所有的標靶治療,都適用每一個癌症病人,比方說,有些必須病人在基因上有什麼特別的表現,吃某種標靶藥可能好點,但也不保證吃了就會痊癒。現代藥物推出,一百個人吃同一藥物,只要五十個人有效就已經很不錯了;也許有更好的藥物,一百個人吃,可以70-80個人有效,但那20%、30%的那些人算倒楣嗎?當然絕對不是,一定是他們身體的那個疾病有它的特性,上帝創造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能大家都「照書生病」,臨床醫學是根據「統計學」找標準療法,「標準」指的就是「中間值」、「平均值」,當然就只代表「部分的你」,而不是為你量身訂做的藥。
事實上,多數的標靶藥物都沒有那麼成熟,還在發展過程中就上市了。同時,在經濟上,標靶藥物也不是每一個人可以支付的,它的藥價從每個月十幾、二十、三十萬都有,這不是說一般人支付得起的。當然有一些標靶藥物比如說治療肺癌的艾瑞莎(Iressa),以前要自費,現在病人若有特定的基因表現,第一線就可以使用,效果頗佳,確實是福音。
讓自己的身體不再成為癌細胞的沃土
林意玲:這樣講,得癌症就沒有希望嗎?
鄭春鴻:也不是這樣講。還是回到我剛剛說的,其實我們不妨把癌症看作一種慢性病。到目前為止,除了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病毒,鼻咽癌和EB病毒被證實有直接關係,至於其他的癌症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細胞「叛變」,不是外來的。而為什麼有的人細胞會叛變;有的人細胞就不會叛變呢?當然有很多原因和說法。我們用了現代最好的醫療技術,確實能相當程度地把某一些叛變的癌細胞壓下來,也就是說把那些「流氓」統統都管訓了,但似乎沒有把這些流氓各個都判死刑槍斃,所以也不保證癌症在治療後,絕對不會復發,這就跟我們無法保證一個健康的人一定不會得癌症一樣。
因此,每一個癌症病人如果能夠在基本的康復,醫學上認定的痊癒之後,在生活上多加注意,讓自己的身體不再成為癌細胞的沃土,原則上流氓癌細胞即使還在,但是它就不會再出來作亂,不會復發,也就等於是控制住了。
所以癌症病人也不見要那麼悲觀,但是病人必須在基本的康復和痊癒之後,有決心去過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特別注意飲食,充足的睡眠,多運動,保持喜樂之心,讓自己的身體不再是癌細胞喜歡待的地方,這麼說,癌症還是可以對抗的呢!
發病之前,出現前所未有的壓力?
林意玲:瞭解,雖然我一直在逼問鄭主任這世界上有沒有更好的藥治療癌症?科學的發達是不是可以讓癌症的病人對未來有多一點期待,可是鄭主任給我們的答案基本上還是認為說,第一、癌症病人要學習與癌症共存,與癌症作長期的抗戰;第二、不能只靠醫院,靠醫生,靠藥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怎樣來面對身體裏面細胞的叛變,要求自己在生病後,創造一個不讓癌細胞攻擊的環境。
全世界,至少以臺灣來講,百分之二十的人,四分之一的人會得癌症。雖然我們人活在這世界上,到最後都會有一個方法會去「死」,比如說,向我個人就是得了糖尿病,我先生是有高血壓,我認識的很多的朋友得癌症。節目中邀請到和信治療中心醫院公共事務部主任鄭春鴻來到我們節目中,他在過去的一段時光,在和信醫院訪問過很多的醫護人員、癌症病人及家屬,瞭解到他們很多感受,也促進醫病的溝通。
剛才在前一段的節目當中,他提到其實要把說癌症當做一種慢性病,長期抗戰的一種疾病,它可能不容易短時間治癒,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們需要用一種比較健康的態度來面對它。癌症醫療的發展到目前為止,還有些什麼樣的可能性可以期待呢?我們繼續請教一下鄭春鴻主任,剛剛談到:癌症的基因治療給會不會帶來一片曙光?
鄭春鴻:我先聲明:我是新聞工作者,不是醫療專業人員,我所有的醫學常識都是經過我長時間對癌症專科醫師以及病人的訪談,個人觀察及閱讀而來的。關於基因的治療,的確是我們可以期待的癌症治療方式之一。透過基因的辨識,使我們在臨床上更能較清楚看到同樣是肺癌、血癌、乳癌的不同癌別的病人,他們的病其實不完全一樣,需要的治療也必須不同。將來的癌症治療,一定會慢慢的走向「個人化治療」,因為我們希望「把對的藥、正確的療法給對的人」,這樣才不會浪費,不會在嘗試與錯誤當中延遲很多治療的機會。
要走到「個人化治療」,我們需要相當多的資訊:第一、藥物本身有沒有高度的選擇性,這選擇性一定要找到一個標地物;第二、我們一定要有這病人本身很詳細基因的資料,我們才能知道病人的基因型態是不是具有藥物的標地物。我們希望走向的個人化治療,都需要蒐集齊全的資料。
「基因圖譜」只是上帝給我們的一張當初他創造人體,「比較詳細」的地圖。大家都有經驗,開車跟著衛星定位的地圖走,有時都還會迷路,更何況人體功能運作的路徑是互相效力的,不知比公路要複雜幾萬倍,要努力科研的同時,我們仍必須時時禱告,求上帝給我們更多的智慧,使病人少受苦啊!
我們知道雖然最近幾年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研究不少跟癌症有關,但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前沿的研究,得到一些觀念上關鍵性的突破,至於這些研究何時真正能夠運用在醫療上嘉惠病人,可能都還要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這些治療的新方法,我們把它交給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就好了。
對病人及家屬而言,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每一人應該思考及實踐怎樣去避免自己成為一個癌症病人,這一部分比較實惠一點。以我在和信醫院這些年來,跟我深談過的病人和病人家屬不少,我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我經常會問癌症病人一句話,就是說:「你在癌症發病之前,有沒有一個前所未有的壓力出現?」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答案,幾乎每一個癌症病人都說有。
雖然說現代人普遍生活壓力都不小,壓力的評估與認定也滿主觀的;每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也不盡相同。不過「前所未有的」是一個「比較詞」,也就是過去少見或未曾發生而重大的壓力,這是可以確實指認的。如果多數的癌症病人都說有,它就是一個值得正視的訊號,至少大家要彼此互勉,遇上特別大的壓力時,不要長期「吞忍」,必須要想辦法找到出口,將壓力釋放開來。
心情與壓力主宰優質生活
林意玲:總而言之,就是有很大的壓力會帶來細胞的突變?
鄭春鴻:如果你直接去問身心科的醫師:「壓力會不會造成癌症呢?」他會跟你說:「沒有相關研究證實。」的確,壓力不是細菌,不能量化,也沒有固定發生的路徑,確實不好證明它是否和癌症的發生有關。
不過,實證醫學沒有研究並不能代表沒這回事兒,我們病人之間彼此的分享,都特別感受到心情與壓力對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我們不從學理上,而從基本常識看,一個人的心情不好,就會睡不著,就會吃不好,他的生活就會失調,免疫力也會下降,比較容易生病。當然,癌症的發生與否,也不見得和免疫力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大家恐怕無法否認,心情與壓力主宰著我們是不是過著優質的生活,它是我們日常吃喝拉撒順不順暢、舒不舒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常期的鬱卒,影響生活作息,拖著一身臭皮囊,不得癌症,也好不到哪去啊!
喜樂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林意玲:瞭解。台中的榮總的婦產部主任曾說:在婦科裏面也有很多的癌症,她發現她的病人中只要是比較能夠勇敢、健康思考的,比較容易治好;相反那些很挫折感、很負面情緒、壓力也大,愁苦的人,就不容易治好。癌症治癒與否好像跟醫生開的各種治療方法沒有太大的相關,反而病人自己的態度可能是決定他自己能不能治好。這我就想起《聖經》上有一句話說:「喜樂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看起來快樂的心情是面對不管是任何的壓力,還是環境,還是疾病,非常非常重要的法寶。壓力會不會導致癌症,不一定。但是得癌症的人在他發現有病之前,通常都會有一個巨大的壓力,這點我們確實是應該積極地去面對。
鄭春鴻:的確,在我看來不但壓力和生不生病有關,反之亦然;快樂會使人健康。
林意玲:真的嗎?
鄭春鴻:《聖經》真是至理名言,「喜樂的心」真的是良藥;「憂傷的靈」確實會使骨枯乾。在我觀察之下,治療中的癌症病人,能夠活下來的,往往都是很正向思想的人,也就是在患難中也能歡歡喜喜的人。比如我的一些病友,他們在做化療,很累了,還能做飯給全家人吃,那種人都會活下來;做化療很累了,他還是在不斷地運動;不斷地做一個快樂的發電機,當別人很擔心他的心情會不好,他還會講很多笑話給旁人聽的,那種人他就會活下來。相反地,經常負面思考,憂傷的人,治療的效果常就會打很多的折扣。
屬天的安慰幫助癌症病人得勝
林意玲:鄭主任您不覺得做為病人的家屬,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嗎?他們應該怎樣做啦啦隊?怎樣給病人打氣?正常的狀況下,忽然知道自己有癌症,一定是晴天霹靂,覺得要準備交代後事了,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根本就是一個絕症,所以家人的態度也重要的。
鄭春鴻:家人的支持對癌症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癌症病人會有很多自己都不可預期的心理的變化,包括脾氣變不好,性子變急,社交上的畏縮但又害怕孤寂等等,還有對生活上的適應失調,飲食好惡的改變,生理時鐘的改變,這些現象都有賴於家人不斷的包容、接納、鼓勵他。
另外,有很多人也可以從宗教上得到非常好的支持、安慰、造就和勸勉。我在教會就看到很多癌症病人,他們在治療當中,因為禱告而得到很大的支持。我願意舉出一個醫學的資料,哈佛大學曾經很嚴肅地做過「另類醫療」的研究,他們對禱告的人做研究,的確發現經常地禱告,即使是很簡單的禱告,對治療中的病情的會有很明顯的幫助和改善。所以除了家人之外,宗教信仰更是癌症病人的重要支持,都可以讓自己能夠更勇敢地面對治療,因為這些治療實在是很野蠻的,必須要有非常的毅力,來至於屬天的安慰,才能繼續做下去。
透過禱告,我們不是孤軍奮戰
林意玲:我們常常因為壓力太大會造成免疫力的失調,或是工作做到精疲力盡的情況,這都該避免。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你的心情,面對壓力的態度,會影響到你的健康。如果我們的親人得了癌症,非常需要我們為他打氣、鼓勵,讓他能以快樂的心情來面對這場長期抗戰,因為癌症治療往往是非常野蠻的。
最重要的是不管我們人生中遇到什麼樣的壓力、痛苦和疾病,我們要來到上帝的面前,透過禱告,透過信仰的扶持,可以讓我們不是孤軍奮戰,可以和弟兄姐妹一起來打這場仗。我們邀請鄭春鴻主任跟我們談在和信治療醫院一些癌症病人的小故事。
林意玲:歡迎再回到醒報人物現場,我是主持人臺灣醒報社長林意玲,今天我們在節目中來面對一個非常人類的重大疾病---癌症。我們常覺得得癌症就簡直是世界末日,在臺灣有一個專門治療癌症的專科醫院叫和信治癌醫院,今天我們在節目中邀請到他們的文教記公共事務部的主任鄭春鴻,過去他曾經是新聞工作者,然後他來到和信醫院,十年來他花很多力氣去傾聽病人的心聲,我們可以從他的口中得悉病人在面對癌症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等會兒我們會請他給我們分享幾個小故事。
在這之前先請教一下鄭主任:癌症、癌細胞會特別攻擊某一種人嗎?您能不能歸納得出來,什麼樣的人容易受到攻擊?怎樣才能對抗癌細胞這麼頑強的攻擊?他攻擊的人還不只是某一個部位,它還會隨時轉移,跑到全身去,很恐怖,那請主任談一下,什麼樣的人可以避免,相對而言減少癌細胞的惡化。
極少看到「馬大哈型」的癌症病人
鄭春鴻:大家所以覺得癌症很可怕,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還不能很確切地知道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我們知道它發生的原因,就慢慢知道怎樣去克服,那就不可怕了。
原則上,我們只能說,不抽煙、吃天然的食品,養成運動的習慣,單一的性伴侶、保持喜樂的心和利他的精神,這些都是防止癌症發生的重要的原則。但是也並不保證說,都在以上這些狀況之下而一定不會得癌症。
我個人的觀察,有些很有趣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十年來我看到的癌症病人當中,臺灣話叫:「弄氣弄氣的」,也就是遇上什麼事看起來都是無所謂的那種人,看什麼事情都不是那麼在乎的人,得癌症的好像比較少。相反地,我看到的癌症病人,經常都是在職場上有很優秀表現的,做事情很理想主義的,很求好心切的,很完美主義的,很龜毛的那種人。這不是「實證醫學」,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很「神準」的哦!
林意玲:這個跟個性有關係?
鄭春鴻:在我觀察下,這樣事事求好的人好像比較「危險」。當然,我並非鼓勵大家成天混水摸魚,做一個「差不多先生」,凡是低空略過及格就好。這樣的人即使不得癌症,也滿無聊的,不是嗎?我說的是不妨把老子「以退為進」,當成基本人生的修養,或許也算「防癌之道」呢!
林意玲:也就是說如果在人生中抱著一種淡定的態度,放鬆的心情,無可無不可,不要那麼鑽牛角尖,對人生多抱著一個寬大,心胸包容的態度,這種人比較少得癌症是嗎?
鄭春鴻:有一種叫「馬大哈型」的人,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是「馬大哈」,無所謂,這樣的個性的病人,在我接觸中極少看到;通常都是旁邊的親人朋友常說的「什麼事情交代給某某,一定沒問題。」你看,那個壓力就是相當大,什麼事情都「不負所託」要求自己做到這麼好,但是到最後這個壓力就會造成一些你幾乎沒有辦法預料的後果。
當然,或許在醫院跟我見面的人已經都癌症病人了,心情比較放不開,較難發現他病前的個性,不過相處一段時間,性情和過去的生活史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後,確實我極少看到「馬大哈型」的癌症病人。
林意玲:所以說: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個性,讓自己放鬆一點,不要那麼鑽牛角尖,不要那麼完美主義,不要那麼要求自己、或要求別人,讓自己在人生中,相信事情一定會好轉。
鄭春鴻:當然,這也並不代表說,一個真正什麼事都無所謂,什麼事都「馬大哈」的人,他就一定不得癌症,不能這樣反推的。不過,至少到我目前的觀察,建議大家,儘量讓自己不要為某件事情一直窩在心裏面。
林意玲:太計較?
鄭春鴻:還也不只是計較,更嚴重的是現代人經常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類事儘量要避免,雖不保證不得癌症,至少自己心情會比較好,睡得著,吃得下,免疫力就不會那麼低,較不生病,只能這樣講。
安慰、造就、勸勉病友,會給自己帶來生氣
林意玲:好的,謝謝收聽FM96.7為您進行的報導人物現場,每個禮拜四早上八點到九點,臺灣醒報社長林意玲為您主持,那麼今天在我們節目中,我們邀訪的物件是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文教及公共事務部主任鄭春鴻給我們談到他所觀察到的一些癌症病人以及怎麼樣來防止癌症,最後節目的最後請這個鄭主任給我們分享幾個例子,他們是怎樣來面對癌症的發生的?
鄭春鴻:有一位病人她是肺癌的末期,可是她非常的願意和病人來分享心情,他自己做了一個部落格,每天他要花三個小時時間,去回答那些上網和她分享經驗的病友,或者是來請教她問題的病友。
林意玲:她都已經是末期了對不對?
鄭春鴻:對。她讓自己在自我實現上,在幫助別人上得到了力量。我相信一個癌症病人,在得病治療康復的過程中,如果經常地安慰、造就、勸勉你的病友,我相信那種力量,是非常大的,不但造就別人,也給自己帶來生氣,力量幾乎想像不到的大。當然,醫院也有不少悲傷的故事,比方說有些乳癌的病人婚姻產生了變化,社交的畏縮,也讓自己不敢走出去,我們有很好的身心科的醫師,有很好的心理治療師,都在關心癌症病人身心上的問題。
癌症醫院要善待癌症病人的身心社靈
林意玲:有人因為得癌症他的親人離棄他;也有看到全家團結在一起,是嗎?
鄭春鴻:都有,醫院是人生的縮影,尤其是癌症是一個面對生死的一個大病啊!癌症的治療在病人的外觀方面,有的會產生變化。比如說鼻咽癌的病人的治療,可能對五官就會有影響,這不只是影響到別人對癌症病人的觀感,他自己本身對自我的形象也有很大的挫敗感。乳房是一個女人很重要的性象徵之一,如果全乳切割,對一個女人來講,你可想而知打擊會有多大,尤其是當她還是一個還沒有婚嫁的女孩子,打擊就更大。不只是手術,在化療、放療、所造成的那種心理上跟身體上面的打擊之下,還能夠走出來,病人自己都要很努力的,每一個癌症醫院,對待癌症病人的身心社靈,都要非常注重。
林意玲:你有沒有看到立法委員邱議瑩小姐,剃光頭出現?
鄭春鴻:化療會造成頭髮的掉,對男人來講,反正當兵都剃光頭,無所謂;但這對女人來講,滿頭秀髮其實也女性的象徵,化療頭髮掉光,打擊你可想而知相當大的,但是也有一些像邱議瑩小姐,她就是很勇敢的,光著頭跟大家見面,其實不容易,光頭有光頭的美。和信醫院也有很多勇敢的病人,社工志工也會告訴病人怎樣去戴假髮或者是戴漂亮的頭巾,讓你打扮的比以前更漂亮。
林意玲:對啊!
鄭春鴻:要用各種的方法去克服這些心理上的障礙,讓自己能夠有接受正常治療的決心。
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
林意玲:我們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最後再請和信治療醫院的文教及公共事務部的主任鄭春鴻來為我們的癌症病友跟家人說幾句祝福的話。
鄭春鴻:我願意用《聖經》羅馬書五3-5來和大家共勉:「……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我要特別祝福所有的癌症病人家屬,在患難過程中因上帝的保守也能夠歡歡喜喜,接受治療,早日康復。
林意玲:好,我們非常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也謝謝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文教及公共事務部鄭春鴻主任在我們節目中接受採訪,我們下個禮拜四早上八點到九點我們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